東北網6月23日電 在短短的幾年內,從一家特困森工企業,一躍跨入森工系統先進行列。綏棱林業局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綏棱速度』。
綏棱林業局的發展不同於一般企業的發展,它承載著一個地區一個產業的興衰希冀,承載著林區老百姓太多作別貧困的祈願。
『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的轉變
漫步在綏棱林業局的街道上,有一絲冷冷清清的感覺。街面上乾淨整潔,就連寬闊的休閑廣場也少見行人的身影。
這裡的人都很忙。他們在木材小區,在保健品廠,在山野菜加工廠,在各種招商引資的企業中成了主人。
『在廢棄閑置的廠房上建起現代化的企業,是綏棱林業局的一大特色。』局長孫多臣自豪地告訴記者。昔日棚頂漏雨、屋裡長草的廠房如今變成了綏棱林業局新的經濟增長點。
由於林區長期過度采伐,森林資源日漸枯竭,『獨木支橕』的林區產業結構使國有森工企業的路子越走越窄,經濟越搞越死,職工越來越窮。面對著廣大職工祈盼的目光,綏棱林業局因地制宜、符合實際地闖出了一條『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二次創業之路。
山上,北藥開發、食用菌、特色養殖、糧豆薯生產加工、建材原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5大加工基地。山下,成為山上產品的終端加工廠。為了使山上的產品能夠順利進入市場,並實現加工增值,他們建起了4大加工龍頭企業和一個山特產品經銷公司。
在德志木業有限責任公司,電鋸聲轟鳴。一棵棵巨大的圓木瞬間變成了一塊塊板材,5毫米以上的小木塊眨眼間又變成了一片片整齊的木板。由大變小,由小變大,綏棱人就這樣,像魔術師一樣創造著令人瞠目的經濟巨變:多種經營產值由2000年的1億元發展到2005年的2億元,翻了一番。企業經濟效益也由2000年虧損300萬元發展到現在年實現利潤100餘萬元。
改革創新是實現『綏棱速度』的精髓
在一排並不顯眼的廠房裡,林業局物資供應科科長呂殿友自豪地告訴記者,這是他們建設的舞茸菇食用菌基地。原來『躺』在林業局『母體』裡等飯吃的供應科與『母體』斷奶了。供應科利用鋸末、玉米面、麥麩等為原料,培育生產舞茸菇食用菌。不僅原有的職工沒有下崗,忙碌時還要外僱四五十人。
不僅供應科,綏棱林業局幾乎所有的事業單位都實行了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此項改革使企業每年減少支出近200萬元。
在采訪中,記者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創新是實現『綏棱速度』的精髓。
在經營機制上實現創新,則使許多老企業『枯木逢春』。衛生筷子廠原是一家局屬企業,規模不大,效益不高。通過整體租賃承包,這戶企業實現了國有民營,不僅盤活了國有固定資產,還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形成了國企和承包方的利益共享。目前,500餘名富餘職工在這裡重新上崗,企業規模和效益迅速提高。
在新上項目的資金和技術來源上,綏棱林業局向市場要資金、要技術。他們與黑龍江百利佳乳業有限公司合作,由百利佳公司提供部分資金和技術,使其產品松仁鈣露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他們的制藥廠則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提供技術、與哈藥集團世一堂制藥廠進行聯營。
目前,綏棱林業局正在與吉林省松原市松濤盛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引進對方資金839萬元,開發建設馬鈴薯淀粉加工項目。局長孫多臣掐著指頭算了這樣一筆賬:『這個項目建成後,年可加工馬鈴薯30000萬噸,每年就可以帶動種植結構調整2.5萬畝,增加職工收入300萬元。』
管好國家林子,又得自家『銀子』
林子是林區職工的命根子。綏棱林業局在全局推行森林資源承包管護責任制,落實管護經營面積17萬公頃,管護經營戶達到2762戶,徹底改變了原來森林資源國有公管、無人負責的狀況。
承包管護經營責任制最有創意的是引入利益機制,把資源的管護與經營有機結合起來,以經營促管護。局長孫多臣說,管護經營責任人在管理好責任區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可以在林冠下從事種植、養殖、采集等生產經營活動,職工的積極性空前地調動起來。森林資源越長越多,越管越好。森林蓄積年增長量達到100萬立方米。
更為可觀的是,管護責任區成了林區職工致富的大舞臺。種植北藥,培育食用菌,養殖生豬……責任區內輪番上演著一場你追我趕的致富好戲。
許多管護經營責任人,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合股集資,投資開發特色種植、養殖業,大多數戶均收入在萬元以上。既管好了國家的林子,又得了自家的『銀子』,集體力量和規模效益就這樣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