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6日電 6月24日11時,在哈爾濱市南崗區文昌橋下,幾名園林工人正在樹叢中緊張忙碌。他們既不是在澆水,也不是修剪草坪,而是把一棵棵枝葉泛黃的樟子松從土中挖出,裝卡車拉走。這些樟子松都三四米高,是一個多月前剛剛栽下的,沿橋兩側約有二三百棵,如今已有近三分之一枯萎。
問起原因,其中一位工人說:近來天氣乾旱是一方面,但主要還是當初樹種選得『不對路』。
文昌橋下這片土地的土壤偏鹼性,而樟子松是一種喜酸性土壤的植物,所以很難成活;而且,這些樹都是從阿城附近的山上挖來的,移進城後,城市中乾燥多塵的空氣條件也讓它們極不適應。
記者注意到,工人們在往出挖這些枯樹時,一個人稍用力就連根拔了出來,挾帶的泥土也很少。一位工人指著樹根說,當初從山裡挖苗時,這些樟子松的主根留的太短了,已經受傷,根本就不應該用,可園林科工期催得很急,說上邊馬上要來驗收,就匆忙栽上了。
一個多小時後,卡車拉著20多棵枯死的樟子松走了,地上留下了一個個樹坑,整片綠地顯得稀疏起來。
『聽說每棵樟子松都價值300多塊錢,實在可惜了!』一位在附近納涼的老人非常氣憤地說,『這些樹本來在山裡長得好好的,弄到城裡沒幾天就枯死成了柴禾,山裡剩一個坑,城裡多一個坑,這不是禍害人嘛!』
某綠化公司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今年哈市春季栽種的松樹成活率普遍都很低,有些街路都不足50%,損失慘重。
按著他的指點,記者去香坊區、道外區的幾條街路實地察訪。紅旗大街的兩旁栽了數千棵樟子松,近一半都出現了枝葉枯萎情況,有的已經徹底枯死。在南通大街上的哈工程大學附近,有十幾棵高大的樟子松,枯黃的樹冠在灌木叢中顯得格外刺眼。
而哈站轉盤道周圍新栽的幾片樟子松則綠意蔥蘢,也許這裡坡崗地的沙質土壤發揮了作用吧。
樟子松
又名海拉爾松、蒙古赤松、西伯利亞松、黑河赤松,為松科大喬木,樟子松是我國三北地區主要優良造林樹種之一。樹乾通直,生長迅速,適應性強。嗜陽光,喜酸性土壤。大興安嶺林區和呼倫貝爾草原固定沙丘上有樟子松天然林。東北和西北等地區引進栽培的樟子松,長勢良好,而在遼寧省章古臺沙地引進栽培的樟子松,已經是綠樹成蔭,防風固沙效果顯著。樟子松壽命長,一般年齡達150~200年,有的多達250年。
編後語
今年哈市加大了園林綠化工作力度,春季植樹百萬棵,增綠700多公頃,使城市面貌有了巨大改觀;然而,盡管采取了諸多保障措施,一些街路上新栽樹木的成活情況仍難如人意。這篇報道所提到的也許僅是個例,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一方面,采取妥善措施加強新栽林木的管護工作,避免新的損失;另一方面,認真總結,從中汲取教訓,在今後的生態園林城建設中不斷改進,讓我們的城市變得一天比一天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