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7日電 5月中下旬,哈爾濱市黨政代表團赴蘇州、贛州地區考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考察中,代表團成員切身感受到了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真切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也得到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啟示。如果說,蘇州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我們看到了新農村建設遠景目標的話,那麼,贛州地區新農村建設則為我們提供了新農村建設的現實借鑒。
『五新一好』,開闢新農村建設基本路徑
贛州於2004年9月在全國率先提出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在實踐中總結出的新農村建設方法,被譽為『贛州模式』,其核心內容是『五新一好』: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
贛州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實踐經驗,對哈爾濱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其一,搭建一座新農村建設推進平臺,成立強有力的新農村建設領導組織體系。贛州市、縣兩級分別成立了以黨委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黨建、組織、農業、意識形態和規劃建設工作的領導為副組長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並抽調市、縣直綜合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統一規劃、指揮和協調新農村建設;對鄉鎮及中心村進行高標准規劃,實現各項涉農資金捆綁使用,使新農村建設起點高、成果好。
其二,政府多方籌措建設新農村資金並實行統一扶持標准。贛州市為使有限的投入讓農民普遍受益,公開確定建設項目及補助標准。政府投入一律采取『以獎代補』、『實物補貼』的方式。補助比例為:公共項目(如村屯主乾道)政府佔大頭,個人項目(如廁所等)農民佔大頭。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發揮引導作用,農民發揮主體作用。
其三,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積極性。贛州市政府將引導支持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公之於眾,選擇村民有積極性的村屯進行試點,
並且由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籌集管理建設資金、簽訂建設合同、督促工程進度、監管建設質量,從而解決了部分政府難以解決或解決不好的問題。
其四,從農民最關心、最容易見效、也是最容易辦到的事情抓起進行新農村建設。贛州市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為切入點和突破口,迅速改善了村容村貌和農民生活,進而全面推進以『五新一好』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
我們有信心學好贛州經驗
贛州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相比之下,哈爾濱市在新農村建設有著許多比較優勢,我們有信心學好贛州經驗。
其一,哈爾濱市比贛州市經濟實力更強。哈爾濱市總人口比贛州多,農業人口卻比贛州少,有利於新農村建設。
其二,哈爾濱市城市實力強於贛州。哈爾濱市是國家科技、文化、旅游、工業重點城市,對周邊農業縣(市)輻射帶動能力強,具備『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
其三,哈爾濱市農業比贛州更具優勢。贛州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大宗農產品質量差,農業產出低;而哈爾濱市農牧業產品聞名中外,農產品優勢十分明顯,現代農業前景廣闊。
其四,哈爾濱市獲得的中央資金支持更多。由於哈爾濱市是國家糧食主產區,除正常的『一免四補』外,哈爾濱市獲得的農發、水利、農機、畜牧及產糧大縣獎勵等優惠資金呈逐年上昇態勢。
對照典型經驗加快哈爾濱市新農村建設
學習贛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驗,哈爾濱市應對照先進典型找差距、加快改進步伐。
哈爾濱市農村改革發展,不缺乏贛州的『影子』。對照新農村建設要求,哈爾濱市也有各方面的典型。生產發展方面,我們有許多專業村屯;生活富裕方面,阿城市城建村等人均收入已近萬元;鄉風文明方面,賓縣立千村等被樹為『婚育新風』全國先進村;村容整潔方面,不少村屯實現三化(綠化、香化、美化);管理民主方面,湧現出五常市新莊村等樣板村。但哈爾濱市典型還只是分散的『點』,沒有畫成線更沒連成片,推進力度不夠,缺少科學有效的機制。
哈爾濱市還應學習贛州經驗集中使用資金,避免支農(涉農)資金撒『芝麻鹽』,降低了支農效率。同時,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投入和受益的主體也是農民。哈爾濱市不少村屯,靠村民的自身努力,發展生產、改善環境。在這方面,哈爾濱市政府部門應學習贛州經驗加強引導工作,激發農民對新農村建設激情與活力。
贛州市各級乾部建設新農村決心大、措施到位,並運用科學機制進行監督考核。而我們不少乾部還存在畏難情緒,不少部門存在觀望思想,不少地方單純地『等項目、要資金』,嚴重缺乏主觀能動性,這些都是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認真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