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7月3日電 去年6月1日,哈爾濱市頒布了《哈爾濱市城市居民居住環境保護條例》,規定居住區擾民經營項目整改仍不達標或不適合在居住區經營的,按規劃逐步遷出;在居民樓內禁止開辦產生噪聲、振動的機動車修配廠、印刷廠、加工廠、飯店、歌廳、舞廳、酒吧等經營項目,已經開辦的,應當由環保部門責令限期采取防治措施。市民對這個《條例》寄予厚望。然而,《條例》實施1年來,部分居民區噪聲擾民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市民希望有關部門加大執法力度,依據《條例》根治擾民噪聲。
廢品收購站擾民屢禁不止
據調查,市民對噪聲污染投訴最為強烈的,以居民樓下餐飲、卡拉OK、鋼窗鐵藝加工、廢品收購站最為突出。據統計,當前哈爾濱市設在居住區裡的廢品收購站上百家,大部分有工商許可證。其中,道裡區經緯七道街13號院內廢品站、道裡北安街64號樓洞北安廢品收購部、道裡區工廠街17號廢品站、動力區大慶頭道街8號廢品站、道外區南頭道街廢品站、香坊區互助街廢品站等,因收購、分揀廢品亂擺亂放影響居民出行,產生的噪聲、污染環境讓居民苦不堪言,居民多次投訴到管理部門,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記者采訪了工商、環保、城管等部門,他們表示,居民區的確不適合開辦廢品收購站,應予以遷出。記者問為什麼沒有遷出,一位工商管理所所長說,轄區一些廢品站是在《哈爾濱市城市居民居住環境保護條例》頒布之前開辦,工商執照沒到期,不能遷出。
對這一說法,有關部門說,既然有了新法規出臺,等於舊有法規作廢了,應當執行新法。工商部門完全可以依據新法規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廢品站不予核發驗照。
多數擾民項目沒辦環保許可證
在《條例》頒布前,市政府專門印發了《關於在城市集中居住區建立擾民噪聲污染防治長效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對52個易產生噪聲污染的擾民項目實行環保告知承諾制度、禁辦告知制度、環評告知制度,在防治監管上實行環保、公安、工商、文化、交通、城管行政執法等部門責任分工。
其中,對在居民區開辦歌舞廳、廢品站、空車配貨、機動車修配廠等9個經營項目,按『禁辦告知制度項目』今後環保部門不再審批;對在居民區新開辦餐飲、門窗鐵藝加工、汽車維修等27個經營項目,按《條例》未經環保部門辦理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測驗收審批手續,工商等部門不得辦理相關行政許可。
記者了解到,一年來,道外區共受理群眾投拆噪聲擾民1300多件,新開辦和原有的擾民經營項目有90%沒辦理環保審批手續。
道裡區環保局環境監查有6個分隊,一年當中僅一個分隊就查處了群眾投訴、未經環保部門審批新辦經營項目11家,全區仍有一些飯店、卡拉OK、鐵藝加工、噴涂等近千家擾民經營項目沒經環保審批。
南崗區環保部門對群眾舉報的噪聲污染到現場核查時,發現90%以上擾民企業沒辦環保手續,很多擾民企業用臨時工商執照應對環保部門。
噪聲擾民企業難管理
道裡區窯地頭道街曾有一家保溫材料廠,因加工噪聲嚴重擾民,最後經環保部門提請搬遷到郊區。這是一年當中道裡區環保部門處理的唯一一起因噪聲擾民搬遷的事例。
很多開在居民區的擾民企業一旦辦下許可,本應遷移的卻遲遲無法進行。道裡區哈藥路172號附近有一家美術工作室,由於加工噴涂產生的噪聲污染,群眾反映強烈,道裡區環保局派人現場調查發現,其工商執照也是《條例》實施後下發的,最後環保部門只能對其進行罰款,轉到工商部門處理。道裡區河清街60號一家酒店,也沒經環保部門審批於今年1月就拿到了工商執照,其排風機噪聲擾民被群眾投訴後,環保部門纔得知此事。事後,記者回訪河清街60號這家酒店發現,盡管飯店用棉被包裹排風設施,記者仍然聽到嗡嗡作響的排風聲,居民說如今飯店排風機噪聲依舊不小,影響居民休息。
此外,在道外區靖宇十道街、紅旗大街紅旗小區等居住區附近接連開了很多歌廳,而2002年環保部門就對居民樓下開辦歌廳不再審批了,屬於禁辦項目,但有的照樣拿到了相關部門許可。
辦了環保手續仍然擾民
據了解,道外區三棵小區有一條鐵藝加工一條街,聚集著10多家鐵藝加工企業;紅旗大街育英小區周邊一些汽車維修站、配件商店均存在嚴重擾民問題,環保部門接到群眾舉報,到現場檢查時他們就停工了,可待檢查人員前腳剛走,其後腳又繼續乾。同時,記者根據群眾有關噪聲擾民的舉報前去調查發現,一些辦理了環保審批手續的企業仍存在擾民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按規定,居民區開辦塑鋼加工、廢品站、飯店屬於禁辦項目,但還是有些人通過種種方法拿到了相關手續。今年5月,道裡區工程小區居民反映,小區居民樓內有人新開飯店,記者到工商部門了解情況,工商部門說環保部門已經發了環保許可,我們只能發工商執照。記者采訪道裡區環保局,環保局解釋發照的理由竟然是這個房子3年前開過飯店,我們就批了。
采訪中,許多市民反映,《條例》出臺一年,噪聲擾民不止的關鍵是一些執法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