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為"十一五"開好局 哈市出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意見
2006-07-05 04:21:2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薛秀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5日電記者從哈爾濱市發改委獲悉,為了給『十一五』規劃的實施開好局、起好步,哈爾濱市政府日前出臺《哈爾濱市200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根據《意見》,哈爾濱市今年經濟體制改革力爭在9個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市直部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審批事項,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行政監督機制和應對緊急重大突發事件管理體制和機制。完善集體決策、專家諮詢和評估、決策聽證和公示、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制度。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財政補助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和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五聯動』管理,抓好轉企改制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四不變』的落實。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完成哈軸集團、東輕公司等重點國有企業改制,強力推進建工集團、供排水集團、公交企業以及物業供熱集團等企業改制,穩妥推進工程機械、變壓器廠以及電纜廠等企業漸進式改制。加快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經營效績評價體系。啟動國有工業企業廠辦大集體改制,深化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進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

  ———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定並完善雙層經營體制,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適時開展鄉村債務清理核實和化解鄉村債務試點。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外向型勞務輸出經濟。加強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完善購銷市場化機制。深化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推動呼蘭區向康金鎮下放部分經濟管理權限試點。

  ———大力發展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地方資本市場建設。進一步規范土地市場。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健全完善人纔市場建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市場化服務。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產權市場功能和『一站式』服務。加快推進城市供水、污水處理費價格改革和煤氣、工業用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抓好政府誠信建設,加強商業誠信、企業誠信和公民誠信建設,建立健全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深化財政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推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改革試點。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嚴格實行備案制、核准制和審批制。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建立並完善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市場化改革。積極推進企業直接融資。

  ———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口岸管理體制和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外資的產業和區域投向引導。出臺鼓勵外商建立研發中心的規定。健全『走出去』管理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境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

  ———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努力擴大就業再就業,城鎮就業再就業力爭安置5萬人,『4050』人員再就業1萬人。全年基本養老保險新增5萬人,企業覆蓋率達86%。平穩推進3萬名並軌人員進入失業保險並享受相關待遇,失業保險參保人數新增5萬人,覆蓋面達88%。完善醫療保險政策,將市區自由職業人員納入醫療保險范疇,力爭全年新增參保人員7萬人,覆蓋面達68%。繼續擴大工傷保險覆蓋范圍,新增參保人員8萬人。加快推進供熱體制改革,制定出臺《哈爾濱市職工供熱費補貼實施辦法》、《哈爾濱市城市供熱保障實施辦法》,將采暖補貼由『暗補』變為『明補』和確保弱勢群體享受供暖。

  ———全面推進社會領域體制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責任,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文化領域政企、政事和管辦分開。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平價醫院』和『平價病房』的有效途徑,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建立新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加快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安全生產的體制機制。積極開發和推廣清潔生產、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開展節能工程建設,建立對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後的工藝和產品強制性淘汰制度,研究制定有利於資源節約的價格和財政補貼政策。加快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推進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噪聲治理、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循環經濟示范等『六項重點工程』。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強化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設,建立政府安全生產專項資金和企業安全生產風險承擔機制。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