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5日電 題:叫響黨員『先鋒品牌』——記中共哈爾濱市撫順街道工作委員會
王世義 東北網記者 高長利
十餘年來,哈爾濱市撫順街工委鍥而不捨地以『為黨旗增輝、為社區群眾服務』為宗旨,把一個昔日基礎薄弱、面貌落後的棚戶區改造成區街經濟發達、居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社區。撫順街工委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省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被譽為街道系統的一面旗幟。
黨員乾部的天平上群眾的分量最重
撫順街工委把服務群眾作為社區黨建的重中之重,把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街道工作好壞的標准。居民鮑立生自幼患小兒麻痺後遺癥,同時還患有風濕、頸椎、脊椎等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0多年前,照顧他的親人去世後,他感到了無助和絕望。這個時候,街道的黨員乾部走進了他家,擔起了照顧他的責任。一晃十多年過去了,街道的書記換了好幾個,但是照顧鮑立生的接力棒卻一直傳了下來。服務群眾、依靠群眾,換來的是社區百姓發自內心的贊許。
為了更好的將執政為民的理念付諸於實踐,撫順街工委先後開展了『民情日記接力賽』活動,舉辦了『社區民情一口清』競賽,要求每名社區乾部都要熟知所轄社區居民的自然情況;掀起了『進民家、訪民情、解難題、辦實事、暖民心』活動高潮,街道和社區乾部按照困難群眾包點責任制,深入到困難群體中為他們分懮解難。同時,為充分反饋民情、民意,街道在門前制作了『民情反饋箱』,社區百姓對街道社區工作和乾部的意見、建議可直接投入箱內。一系列貼近社區實際,貼近百姓需求的民心活動不僅使街道乾部經受住了黨和群眾的考驗,而且也在踐行服務群眾的宗旨中打牢了執政為民的工作理念,樹立了良好的乾部隊伍形象。
開展特殊服務,努力解決百姓日常困難。由於歷史的原因,撫順街道3.8萬人口中有低保戶近2000人。根據百姓需求,街道開展了『醫療服務、親情服務、家庭服務、文化生活服務』四個特色服務。針對社區內一些行動不便、年邁多病的老人和殘疾人,社區以安裝『求助門鈴』的形式將黨員乾部與特困家庭聯系起來。門鈴雖小,卻貼近群眾,能夠解決百姓生活中最實際的困難,也架起了黨和人民群眾的連心橋。目前,全街共安裝求助門鈴64個,共為162戶困難群眾結成了對子。在不斷完善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站的機制建設,擴大服務內容,增加服務項目,開辦『翟大姐求助熱線』基礎上,加強服務網絡建設,組建了家政服務隊、黨員志願者服務隊、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等群眾性服務組織,堅持長年活躍在社區,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
根植百姓心中,密切乾群關系。黨員的價值是什麼,乾部的名分是什麼,奉獻圖的又是什麼……在撫順街道黨員乾部的天平上,群眾的分量最重。
黨員乾部叫響『先鋒行動』品牌
安祥社區老黨員趙茂田退休後,找出自己當年當工人時用的螺絲刀、鉗子等維修工具,當上了『社區義務修理工』。為讓居民安全地鍛煉身體,他每隔半個月就維修一次居民區的健身器材。單元樓道的聲控門壞了,他當電工;社區老年活動室的桌椅壞了,他找來木料當木工。時間一長,社區居民都把這個身穿西服,紮著領帶的『老經理』稱作社區的修理工。在撫順街道開展的『先鋒行動』中,他提出了『給我一個崗位,讓我發揮餘熱』的倡議並得到了社區黨員的積極響應。『遠親不如近鄰,有事找黨員』也成了社區黨員服務群眾,奉獻社區的莊嚴承諾。
群眾是根,為民是本。近年來,撫順街道把開展『先鋒行動』作為貫徹落實『先鋒工程』的有效載體,把社區黨建的重心下移到樓道黨建工作上,通過建立樓道黨小組,劃分黨員責任區,把社區內的各類黨員組織起來,實現了從過去依靠自管黨員『單兵作戰』到充分調動轄區各類黨員『兵團作戰』的轉變,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撫順街工委開展了以『理論學習抓得好、特色樓道建得好、黨員「十個一」帶得好、本職工作乾得好、結對救助幫得好』為內容的『五好』樓道黨小組創建活動。建立了街道領導包社區黨總支,社區黨總支包支部,支部包樓道黨小組,樓道黨員包困難群眾的五級包點網絡。社區黨員以『一助一』、『多助一』、『黨員求助門鈴』等不同形勢與身邊的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送去愛心。今年以來,街道先後評選出『優秀共產黨員之家』100戶,『五好樓道黨小組』20個。
提供平臺,開辦『黨員先鋒超市』。街道在社區黨員中開辦了『黨員先鋒超市』,並精心制作了街道黨員『先鋒行動』服務聯絡卡。『救助特困兒童』、『扶貧助殘』、『美化樓道』、『安置就業』等15項貼近社區居民需求的活動超市內容走近了社區百姓和居民身邊。在創建『綠色樓道』活動中,撫安社區201棟3單元24名在職黨員,主動捐款6萬餘元,大家動手改造樓道及庭院,建成了共產黨員綠色樓道。60多歲的樓道長王傑同志激動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04年1月,她光榮的加入了黨組織,成為近年來社區居民中加入黨組織年齡最大的黨員。
始終如一,『黨員奉獻日』活動堅持經常。街道把每月的第一個雙休日確定為『社區黨員奉獻日』,號召黨員清理沿街亂貼亂畫,幫助身邊的困難群眾,深入社區孤老戶、殘疾人家中走訪慰問,社區黨員像一團火溫暖著百姓的心,照亮了社區的每一個角落。在開展『黨員奉獻日』活動中,社區內先後湧現出了『血染青絲志未酬,無私奉獻在社區』的退休老黨員馬朝文、王殿海和把業餘時間奉獻在社區裡的在職黨員李紅衛、桑運吉。社區群眾在這些黨員奉獻者的身上不僅感受到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更深刻的體會到了基層黨組織和社區黨員的先進性。
開展就業服務,努力解決『民生之本』。街道黨工委堅持『後腳跟前腳』的做法,職工前腳下崗,社區乾部們後腳就把安置工作做到家。街道和社區開展了家政、醫療、家電修理等職業介紹,從不同層次滿足下崗職工的需求,千方百計幫助就業。各社區還積極開展了『扶技、扶志』活動,舉辦了電腦、服裝裁剪、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班,幫助下崗職工掌握一技之長,使他們能盡快上崗。街道、社區還對已上崗職工進行『扶志』,引導他們不要滿足現狀,努力創業,安置更多的下崗職工就業。下崗職工張惠在社區的幫助下自1999年創辦第一個康樂老年公寓。如今,已辦起了四個連鎖公寓,在實現自我就業的同時,又安置了近20餘名下崗姐妹再就業,走出了一條『張惠之路』。
凝聚人心,全面叫響『先鋒行動』品牌。街道不斷在學習探索中創新與實踐,努力把先進性和廣泛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完善了『先鋒行動』內涵。繼『黨員十個一』活動成為較有影響的社區黨員活動以來,街道黨工委通過建立『百姓講壇』、『四老論壇』、『5:30課堂』等特色陣地開展社區黨建活動,為社區黨員和群眾建立了一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和永遠敞開的課堂。通過這些做法,使社區黨建工作做到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和富於創造性,成為撫順街道黨建工作品牌,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撫順特色的黨建工作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