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捨我一人髒換來萬人潔 雞西市環衛局基層黨建工作紀實
2006-07-05 09:43:2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蘭 李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5日電 在雞西,最苦、最髒、最累的環衛崗位上,一心為公的共產黨員有294名。是他們,捨己一人髒,換來萬人潔。是他們,在全省乃至全國環衛戰線樹起一面鮮亮的紅旗。

  謀事創業是雞西市環衛局的光榮傳統。2004年,新任黨委書記、局長周秀傑上任之際,資金嚴重緊缺,歷史包袱沈重,機械設備老化,職工超負荷勞作。職工一人乾兩人的活,加班一天,只能拿到5元錢的補貼。

  『只有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堡壘作用,環衛事業纔能衝出困境,有所作為。』班子成員很快統一了認識。

  局黨委提出,硬件不足軟件補,最大限度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靠教育常抓不懈,『黨委包支部,支部包黨員,黨員包群眾』,表率意識紮根每名黨員心中。二靠激勵,廣樹典型,『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市勞模、局隊優先模,一大批典型帶領群眾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三靠約束,局黨委和基層黨支部簽定黨建目標管理責任狀,黨建工作與經濟建設任務一同部署、考核。強化黨建目標責任制,黨員乾部的一部分工資作為基金,按月、季度、年下『賬單』,落實獎罰。四靠載體,在最艱苦的崗位,深入開展黨員獻工、黨員先鋒崗、黨員服務區等活動。

  黨員帶頭衝鋒陷陣,他們的作用看得見、摸得著。

  大刀闊斧引入競爭、激勵、風險和承包等新機制,深化乾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企業化管理。披上鋼甲鐵冑後,『軟件』不軟,雞西環衛人迎頭搏擊市場經濟的大風大浪。

  一年來,雞西市環衛局31次局長辦公會開在街路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工作現場,解決難題162個。『黨員先鋒崗』無所不在,大家盡己所能發光發熱。

  今年開春前後,市區內沒有下水的區段污水橫流,清運大隊機關黨員先鋒崗主動請纓,隊長、支書、內勤天天鍬鎬不離手,50天清刨冰包2000多立方米,終於啃下這塊『硬骨頭』。為加快市重點工程寶川垃圾處理廠的前期建設,幾名年輕黨員幾個月野外堅守,熬得又黑又瘦,圓滿完成任務。

  一次,日處理200多個垃圾箱的叉車壞了,有關部件廠家已停產,而新型叉車售價十七八萬元。緊急關頭,黨員帶頭攻關,花很少的錢改造後的兩臺叉車又可以正常運轉兩年。他們隨叫隨到,白天清運晚上修車,76臺『高齡』生產車輛連軸轉,一天也沒有趴窩。

  去年5月,雞西市政府對中心區環衛工作實行統一管理。為打開垃圾成山的一些偏遠區段的清運通道,黨員突擊隊和200多名職工手提肩扛,把一筐筐垃圾倒運出去。隨後科學設置了垃圾散點,推行定時定點傾倒,居民區垃圾實現了『冬季無積存,春季無會戰』的歷史性突破。

  近年雞西城建步伐加快,環衛工作不斷加碼。面對資金緊張,黨員帶頭『向內挖一點兒,職工獻一點兒』。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共產黨員畢淑芬累計獻工獻時3.5萬多個小時,相當於普通工人18年的工作量,折合報酬7.8萬元。全局年義務獻工1.2萬個工作日。大搞修舊利廢,每年自己動手紮掃帚9000把,設備維修、部件制造大都是大家用一滴滴汗珠換來的。

  在雞西市環衛局,30%%的職工是黨員,400多人次受到過國家、省、市表彰。緊緊依靠這一大批『老黃牛』,雞西環衛纔在千難萬難中挺起了脊梁,始終保持著最優、最好。

  由於人員構成的特殊性,雞西市環衛局職工大多生活困難。但每名職工的困難,同樣是全體環衛人的困難。他們的子女考上大學,局黨委都想方設法籌資。一位領導還專程找到某高校,懇請為一名普通環衛工人的孩子提供助學貸款和打工便利。一年多來,局黨委和支部幫助28戶職工脫貧,捐款幫助19名貧困職工子女圓了大學夢。去年,為解決職工生活難題,該局投入資金70餘萬元。

  局領導外出跑項目,為杜絕『送行』、『接風』,總是不聲不響。購置設備追求質高價廉,近乎苛刻。一次購進大宗設備,『我們個人啥也不圖,只要你給個最低價』,局領導的話說到家了,供應商『告饒』,節資27萬元。

  春雨潤物細無聲。黨委關愛職工沒有代價,職工乾好工作不講條件。汽車公司一女工放棄售票員工作,每月拿300多元工資,在環衛工人的崗位上一乾就是11年。面對人們的不解,她敞開心扉:『在這個充滿親情的氛圍裡我纔知道,人活著不光為了錢,還有奉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雞西市環衛局職工入黨踴躍,積極分子佔職工總數的12%%。大家入黨的回報,除了奉獻,也只剩下奉獻。那份光榮感、責任感,已經流進了全體環衛人的血脈裡。

  連續8年國家衛生先進城、全國城市市容環境衛生先進單位、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小康建設紅旗集體、全省建設系統文明服務示范窗口單位。2005年,全省衛生城驗收,雞西環衛工作得了滿分。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