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0日電 題:力擔責任解民難 哈爾濱市再就業招聘大集十年綜述
有一種事業,叫責任;有一種信念,叫執著;有一種精神,叫合力。十易寒暑,哈爾濱市再就業招聘大集為此作證。
『解決一人就業,就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秉承這一人本理念,8日,哈爾濱市第十屆再就業招聘大集再創規模、成效新紀錄:776家用工單位參加、38676人簽訂意向性用工協議。至此,哈爾濱市再就業招聘大集已連續成功舉辦10屆,先後組織5000餘家用工單位,共有80多萬人次求職者參加大集,23萬名下崗職工和待業人員簽訂了用工協議。
責任大集:
開媒體組織再就業大集先河
招聘大集的創始源於主辦方的社會責任感,其中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據主辦單位介紹,1997年正值企業改制高峰期,大批分流下崗的職工需要安置,再就業工作時間緊、壓力大、任務重,而當時勞動力市場的發展遠遠跟不上再就業工作需要。一是各用工單位或中介多是散兵游勇式招聘,小打小鬧,不成規模,缺少社會影響力;其次,當時的勞動力中介市場不規范,再就業渠道不暢通,黑中介為謀利坑害求職者或用工單位的事件時有發生。
黨和政府想的,群眾盼的,就是我們要乾的。為政府分懮,為百姓解難,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開始闢出專門版面免費發布再就業公益廣告、免費發布用工信息。此義舉,在全國平面媒體中是第一家。同時,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發起,與市人事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哈爾濱開發區、市城管局等7家單位聯手,1997年6月6日,首屆哈爾濱市再就業招聘大集開集。
『我從來沒參加過那麼大規模的招聘大集。』億陽集團的曹經理對參加第一屆招聘大集的情景記憶猶新。他說,當時他們急需一批高素質的科技人纔,沒想到在招聘大集上一下子招到了公司急需的人纔。
央視對首屆哈爾濱市再就業招聘大集進行了報道並評價:由媒體力擔社會責任組織再就業招聘大集在國內尚屬首創,一個城市8個部門聯手共同推進的招聘大集也是不多見的。
『八部門切實圍繞中心工作、發揮各自優勢進行資源整合,使招聘大集成為全社會都贊成的好事。這種好事還要多辦、辦好。』市委常委、副市長王世華充分肯定招聘大集主辦單位的貢獻。
目標一致、各盡其力,社會責任體現在10年招聘大集組織工作始終。
公益大集:
營造關心再就業社會氛圍
不收企業一分錢,不收求職者一分錢。再就業招聘大集從一開始就定位於公益事業。一切為了再就業工程,張揚起一面愛心旗幟:十屆招聘大集,公安部門放棄休息維持秩序;城管部門免費開放公園,為大集提供場地;黨報媒體對大集全程跟蹤報道,拿出專刊免費發布用工信息;主辦單位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為用工單位和求職者當好『服務員』……招聘大集已成『再就業公益日』,其意義不僅在於招聘本身,更在於營造起全社會都來關心再就業工程的濃厚氛圍。
標志大集:
引領勞動力中介市場成熟完善
招聘大集在自身不斷壯大的同時,也帶動了哈爾濱市勞動力中介市場的成熟完善。
10年前,哈爾濱市有大小職業中介上千家。大浪淘沙,如今存活下來的只有不到半數,但比信譽、比品牌、比規模已成行業新風。其中經過招聘大集歷練的職業中介以各自特色成為行業龍頭,如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高級技工和『4050』人員為招聘重點;市婦聯就業中心為女職工再就業提供有力支持,突出家政服務;哈開發區以招聘高層次知識型人纔為特色。
經過10年的積累和探索,再就業招聘大集不僅以自身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成為哈爾濱市再就業工程的標志性品牌,而且開創出一條再就業的新模式。在招聘大集的帶動下,哈爾濱市形成了面向下崗職工為主的多層次再就業市場。這是個以市場為中心,以政府為主導,有寬松的政策,有暢通的信息,有對位的培訓,有完善有序的市場。通過招聘大集等一系列活動和舉措,再就業這一社會難題得到了有效化解,而且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
務實大集:
催生再就業工程長效機制
招聘大集作為勞動力市場的風向標,反映出的問題總逃不過主辦方的『慧眼』。他們將這些問題及時發布傳遞給求職者,引導以市場為導向的擇業規劃。面對新形勢,哈爾濱市目前再就業培訓基地增加到9所,開設烹飪、微機、市場營銷、裝潢等十餘個專業,培訓基地為每個自願報名的下崗職工提供一次免費培訓的機會;創業培訓也開展得紅紅火火,復合型、創業型人纔成為就業亮點。
緊緊圍繞政府的再就業工作難點、重點,招聘大集從最初的重規模、造聲勢逐漸向求實效演變,力求推進解決再就業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從吸引外地企業參與招聘到解決技工崗位、營銷崗位供需矛盾,從圍繞『4050』問題尋求突破到配合老工業基地改造發起技能培訓,招聘大集始終在用工單位與求職者中鋪路架橋,在傳遞崗位供求信息中不斷引導用工、擇業取向,從而實現人纔、崗位的良性循環流動,增強下崗職工和待業人員的職業競爭能力,建立起再就業工程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