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電 近日,記者采訪時注意到,為了供養大學生,一些家長正背負著極重的生活負擔,而其子女每月的花銷卻在千元以上,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7月2日晚,牡丹江市某超市肉攤售貨員小聲對記者說,『為了省錢供兒子,每到超市快關門時,她就會來「劃拉」幾毛錢的零碎肉 油吃。』順著售貨員的目光,記者看見一位母親。
在和記者攀談中,記者了解到,為了供上大學的兒子,這位母親與丈夫已經兩年沒吃過豆油了,這8毛錢的碎肉是兩人一周的『油水』。
這位母親講,兒子在武漢某大學讀二年級,每年學費、宿費等交費數額在1.7萬元左右,每月生活需要800元到1000元之間,而早年下崗的她與病退在家的丈夫每月的水電費、生活費最高額僅是100元,平均一天3.3元、一人1.6元。為了籌措兒子的學費和每月的生活費,她和體弱多病的丈夫幾乎絞盡了腦汁,恨不得將一分錢『掰成幾瓣花』。
在這位母親的家庭賬單上有著如下的收支記錄:
收入:
丈夫退休金每月470元,白天在街頭修自行車月收入800元左右,晚上做更夫月收入300元;
自己為某戶家庭做早晚兩餐月收入300元,中午再到『小飯桌』打工月收入150元;
將西一條路京桃園小區的一室半住宅以季費1000元的價格出租。
支出:
月攢兒子學費1400元;
月付兒子生活費800元;
月付自己的養老保險等費用120元;
餘款為兩人的生活費。
這位母親還告訴記者,因為忙著打工,她的一日三餐處於『早晨不吃晚上混,全靠中午這一頓』的狀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這種情況。與此同時,記者看到許多穿名牌、吃飯店、配手機、校外租房、進出網吧等娛樂場所的大學生們,強烈的反差令人心顫。
牡丹江市某院校大三學生張某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月收入僅在600元左右,為了支付兒子的學費、生活費,張某的母親每天下班之後就到早晚市場上做『小買賣』,父親則到果菜城去卸貨。他們那每學期都要補考的大學生兒子卻在校外租著單元房,穿著『耐克、阿迪』,摟著女友看電影,看一場電影的花費都在80元左右。張某的同學李某的父母都是農民,每年辛苦耕種土地的收入僅有9000餘元,借著外債供女兒上大學的他們同樣不知道,女兒配置手機、電腦後,開始了不分晝夜地聊天、『網游』……
記者手記
記者在牡丹江市的幾所高等院校了解到,目前高校學生的支出主要集中在每年萬元左右的學費、數百元的宿費和生活費上,宿費年費用在500元至800元之間,月生活費平均水平女生在500元左右,男生則在800元左右,這些支出基本上等於或高於牡市普通家庭年收入的全部。采訪中,大部分學生對自己與父母的生活支出數額存在差異表示認同,但他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在他們看來:『上大學就得花錢呀?』
牡丹江師院教育系的一位專家指出,大學生高消費現象日益突出的原因很多,學生本人、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充分認識這一現象的危害,避免錯誤的消費觀念加重家庭負擔,影響校園風氣,誘發社會問題,在全社會各方面都需努力的前提下,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及學校對學生的約束應該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