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中俄勞務合作正邁向互信共贏 俄新移民計劃引出的話題
2006-07-11 09:55:3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曲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1日電 日前新華社報道,俄羅斯政府計劃從2007年到2012年向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移民幾十萬人,明年政府將撥款約40億至50億盧布實施這一計劃。此移民計劃無疑是俄羅斯應對本國,尤其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人口銳減,導致勞動力短缺而采取的措施。那麼,在中俄政治上高度互信、經貿合作全面提速的大背景下,這一移民新政為中俄勞務合作透露出哪些新信息,又能帶來哪些新變化,中俄勞務合作未來走向如何?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俄羅斯研究的專家學者。

  人口銳減挑戰俄經濟發展

  針對俄方發布的這一移民計劃,國內著名俄羅斯問題研究專家、黑龍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所長李傳勛告訴記者,其實俄方向遠東、西伯利亞的移民計劃由來已久。

  事實上,俄羅斯人口銳減已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羅斯人口為1.48億,到2005年降至1.43億。近年來,俄羅斯人口每年約減少70萬人。人口本就不多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情況更嚴重。以遠東地區為例,過去有800萬人口,現在只有600多萬,幾乎相當於每平方公裡一人。

  李傳勛介紹,為應對這種局面,俄方早在幾年前就提出移民打算,主要來源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吸引西部地區人口流向遠東、西伯利亞;其二是吸引講俄語的獨聯體國家人口;其三是其他民族,但俄對此限制頗多。

  從實際情況看,俄方首要吸引的西部人口收效甚微,相反原來遠東、西伯利亞的科技人纔及技術人員有流向西部的趨勢。明年將實行的『使僑胞自願移居俄羅斯計劃』繼續秉承這一思路,計劃中的『僑胞』指的是受俄羅斯傳統文化熏陶、懂俄語和不願失去與俄羅斯聯系的獨聯體國家居民,主要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講俄語的居民。根據移民計劃,新移民移入地區包括在戰略上重要但荒無人煙的邊境地區、正在實施重大投資項目和人煙稀少地區。

  專家分析,這一移民計劃透露出,俄方已下決心解決人口銳減給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經濟增長帶來的阻礙,效果如何還需拭目以待。但有一個事實是,如果俄羅斯年經濟增長率要達到7%%—8%的目標,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在未來10年內需要引進大量外國勞動力。

  互補性中俄勞務合作顯現潛力

  據國家商務部統計,2005年中國向俄派出勞工1.8萬人,截至2005年底,在俄人數約2.2萬。我國對俄輸出的勞工大多數集中在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相對集中的地方是濱海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主要從事農業合作、森林采伐加工、建築承包工程及輕工紡織加工等工作。來自省商務廳的消息,去年全省新簽對俄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64個,合同額1.6億美元,營業額1.3億美元,增長28.8%%。

  學者同時也指出,雖然中俄勞務合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從兩國之間巨大的合作潛力看,還有不少的不足與發展障礙。當前我省乃至我國對俄勞務輸出的規模、區域、領域、層次均與雙方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合作潛力極不相稱,主要表現在勞務合作仍處於低層次狀態:勞務輸出區域、領域過於集中;勞務輸出規模小,仍處於低位徘徊狀態;科技含量較低,勞務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比例小,整體素質比較低。同時,俄羅斯目前還沒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體制尚處於轉型時期,投資和經濟合作的制度與政策、市場環境方面的問題依然嚴重。在俄羅斯辦理勞務許可證手續繁瑣、時間長、費用高等。

  未來走向互信合作共贏

  對待中國勞動力,俄羅斯一直存在兩派不同意見,一派認為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大量進入會引起當地『中國化』,加劇俄羅斯居民繼續流出當地,甚至會導致俄失去對遠東的控制。另一派則認為引入中國勞動力將促進本地經濟增長,這類意見近年逐漸成為主流。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鮑海春與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對外經貿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夏煥新曾就勞務輸出進行了專門的調研和考察,他們了解到,中國勞務人員工作努力,多從事當地俄羅斯人不願意乾的、低報酬、繁重的體力勞動。對所在地區的農業、林業、建築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事商貿服務業的中國人對保證市場供應,活躍地方經濟也功不可沒,因而受到俄羅斯用人單位的好評,他們對所在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起的積極作用也得到俄羅斯一些政界、學界人士的正面肯定。

  在第十七屆哈洽會上,全力向中國企業自我推介的赤塔州州長蓋尼阿杜林表示,『我過去沒有,現在也不認為存在中國威脅,雙方的勞務合作是有效的合作。』此前,記者采訪俄羅斯聯邦駐沈陽總領事穆拉夫斯基時,他也明確指出,中國威脅論都是一些不了解俄中經貿及政治交往現狀的人提出來的。這種積極態度無疑是一個良好的信號,顯示出俄方更多的人對兩國勞務合作的期待是向互信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針對這種新趨勢,夏煥新建議,為改變中俄承包工程勞務合作中的小型化、零散化現象,首先,應加強對企業在俄羅斯經營的指導和協調,充分發揮中資企業的優勢,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積極承攬大型高技術含量工程項目,不斷提高中資企業的資質和聲譽。發揮我省尤其是哈市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的優勢,在俄羅斯承包工程市場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二,拓展對俄勞務合作領域,有步驟地建立勞務人員培訓基地,並積極培訓這方面的業務人纔;其三,發揮我省毗鄰俄遠東、西伯利亞地緣優勢與多年合作的人脈優勢,完善信息和政策服務,引導企業選准市場和項目。注重調查研究工作,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規范和引導,當好企業的『參謀』,為企業『走出去』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同時,還應加強對信息的預測和監控,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時效性,以消除信息的不對稱現象等。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