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商機無限 15萬浙商在黑土地上『淘金』 
2006-07-11 11:06:10 來源:浙江都市網-今日早報  作者:劉芫信 餘廣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1日電 到處都是俄式建築、俄語招牌,俄羅斯人也隨處可見……

  一出哈爾濱機場,一股強烈的『俄羅斯』味撲面而來。

  正是有著對俄貿易獨特的優勢,黑龍江已經成了浙商投資的熱土和通往俄羅斯的橋頭堡。據統計,目前,在黑龍江的浙商已超過15萬人,累計總投資200億元。投資的主要領域有國企改制、糧食合作以及對俄貿易等。

  6月下旬,浙江日報聯合今日早報以及錢江晚報組成采訪團對黑龍江的哈爾濱、牡丹江,以及綏芬河等地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采訪。

  采訪中,我們接觸了眾多浙商。他們在黑龍江經商二十幾年或幾個月不等,各有不同的故事。我們試圖通過兩則故事向讀者展現他們在黑土地上的財富生活。

  國企改制中的浙商機會

  黃衛峰:多換思想少換人

  『以前在溫州的時候,工作是真的,喝酒是假的;不過到哈爾濱之後,工作和喝酒都是真的了,入鄉隨俗嘛。』

  采訪黃衛峰的前一天,哈高科(600095)的股改方案剛剛獲得通過。這位曾任溫州市副市長、國企高管、上海市金橋出口加工區管委會副主任的哈高科董事長,一年多來引領哈高科資產重組,總算以股改成功而告一段落。

  一向低調的他們帶著股改成功的興奮和酒精的作用,話匣子也漸漸打開。

  因『比較乾淨』而收購

  離開溫州市副市長的崗位之時,黃衛峰並沒有引起公眾太多的關注。去年3月,黃衛峰入主哈高科著手進行改制。用他自己的話講,對於1998年離開副市長崗位以來,只有來到已經轉制的哈高科的這一天起,纔算是真正『下海』。

  哈高科成立於1993年底,其三大主業是生物制藥、房地產和大豆深加工,在1997年成功上市。但是後來政企不分、大股東佔款等因素讓哈高科走上了下坡路。

  2004年末,就有消息傳出,浙江新湖集團以2億元買下了黑龍江省上市公司哈高科29.99%的國有股份,從而以大股東身份控股這家企業。

  說起當初為什麼收購哈高科,黃衛峰表示,其一就是新湖集團想進入制造業,當時覺得在國內大豆深加工方面沒有航母,而哈高科能夠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另外一點就是覺得哈高科是一家上市公司,各方面都比較乾淨。

  要『多換思想少換人』

  很多時候,民營企業入主國有企業,都會對國有企業進行較大的手術:人員大換班、制度大改革、產業大調整……仿佛不這樣就不是重組。

  不過黃衛峰卻並不這麼認為。他說,對於病入膏肓的企業可以進行大手術,否則企業就會死掉。可是這樣的大手術對有著一定基礎的企業來講,卻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如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明確的界線已經模糊了。民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規范,國企在發展中不斷改革,不斷注入活力,最終,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標簽就會逐漸淡化,最後終會走到一條道路上去。

  他說,治大國如同烹小鮮,治理企業也一樣,不能加大火猛燒。『多換思想少換人,妥善安置職工,擇優上崗,改革分配制度,確定企業發展目標不變,邁小步不停步』纔是他們目前最應該做的。

  正是這種理念的引導,一年多來哈高科實現了平穩過渡。如今,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產品銷售量最大、大豆利用鏈最長、開發能力最強、銷售產品種類最多的大豆深加工企業。而制藥業將聚焦重點產品,突出拳頭產品;房地產業則借助新湖品牌,做好工業廠房的開發。

  鏈接

  參與黑龍江的國企改制是浙商投資黑龍江的主要方式之一。除了新湖集團收購哈高科之外,還有溫州商人蔣賢雲收購哈爾濱的百年老字號『秋林』等等。在剛剛結束的哈洽會上,我省與黑龍江在國企改革與裝備制造業方面共簽訂了合作項目24個,合同金額60.35億元。

  邊陲小城尋找大市場

  一個臺州人的俄羅斯生意經

  『外地人到義烏一定去小商品城,而俄羅斯人來綏芬河也一定不會錯過一個地方——青雲市場。』在青雲市場的正門有一個眼鏡攤位,攤主是溫州人蔡慶輝夫婦。俄羅斯人來了,老板娘就用熟練的俄語和客人交談。生意成了就收進一張張盧布。每到吃飯時間,丈夫回到出租房做飯,再拿到市場兩人一起吃。這是青雲市場300多個浙江小老板的生活寫照。

  『絕大多數在綏芬河的浙江人,生意都在這裡起步。』綏芬河浙江商會副會長馮濟堂表示。

  一個得意的發現和兩次挫折

  11年前,臺州人馮濟堂也和蔡慶輝夫婦一樣,在青雲市場租了一個攤位,不過賣的是服裝。現在的他在綏芬河、老家和牡丹江市已擁有好幾家制衣廠,手下好幾百號員工。

  『我18歲開始跟著姐夫在湖北襄樊做床上用品生意。剛開始還賺錢,後來做的人越來越多,紛紛打價格戰。這樣一來,就沒什麼利潤了。後來聽老鄉說做邊貿有錢賺。』馮濟堂來綏芬河看了一趟,也找了一些老鄉,最後的結論是:綏芬河雖小,但對准的是一個大市場——俄羅斯。『1995年我帶著老婆一起過來了。』

  說到當初選擇做服裝,馮濟堂有一個得意的發現——俄羅斯人體型偏大,國內還沒這樣的型號。『就想做人家沒做過的,專做適合俄羅斯人體型的衣服。要知道,這個選擇比其他服裝商家成本高不少:一卷布料少做1/6衣服。』不過,這個發現為他打開了一扇成功之門,現在俄羅斯人每年要從他這裡買走30萬件服裝。

  可沒想到,在頭三年裡,馮濟堂就挨了兩記大『悶棍』。一次是1997年,青雲市場一起大火,他攤位上的貨化為灰燼,損失4萬多元。另一次是1998年盧布大貶值。

  『當時沒有生意人關心匯率風險,更不會想到盧布大貶值。』馮濟堂回憶說,因生意忙經常會沒時間去將盧布兌成人民幣,他當時手頭有1億多盧布(合人民幣13.5萬元),半個月後,這筆錢只換回2.5萬元的人民幣。當時就有浙商抱著大堆的盧布哭,也有人因此破產回了老家。

  就在想放棄綏芬河的那一刻,馮濟堂突然想到一點——大家都虧了大錢,這意味著市場上的貨接下來會大幅減少,於是他回臺州老家借了10萬多元,這樣他手裡的『子彈』比其他人要多,很快他就又『活』過來了。

  馮濟堂的秘密武器

  馮濟堂還向記者展示了他的秘密武器:在一個成衣間,記者看到了30多款服飾。『這些都是最新款式,我自己設計的。』馮顯得甚是得意。他的這些服裝都有一個很靚的名字——麗紮,這是兩年前他注冊的一個俄文商標,而目前國內服裝注冊俄文商標的很少。『就有一些新客戶是拿著「麗紮」的商標找上門來訂貨的。』

  在馮濟堂的市場計劃中,下一個目標是進入俄羅斯超市,然後再擴展到中亞五國。目前他在莫斯科有了總代理,在俄各州府也都有代理。眼下,馮濟堂最為苦惱的是找不到好的俄羅斯服裝設計師,至今他還得兼做設計師。『國內懂俄羅斯風俗和服裝的人纔很少。』

  『你只要肯彎腰,遍地都是錢。』以前綏芬河因這句話吸引了許多浙江人。如果現在還有人想來發展,有無機會呢?和俄羅斯人打交道有沒什麼絕招?馮濟堂聽到問題笑了,『絕招是沒有的,機會當然是有的。我們的建材、服裝、床上用品、鞋類、家具等商品在俄羅斯都很有市場。不過現在來,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其次不要盲目投資,要了解俄羅斯的政策和風俗。』

  鏈接

  綏芬河市在黑龍江的東南部,緊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邊境線長27.5公裡。全市轄區面積只有460平方公裡,人口僅10萬。1992年,該市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沿邊擴大開放城市。據綏芬河浙江商會會長祝琦雲介紹,當地活躍著近8000名浙商,佔綏芬河注冊工商戶總數的60%以上。綏芬河的邊貿每年在100億元左右,交易的有六成多是浙江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