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2日電 大慶油田的『皇家實驗室』裡,活躍著一批充滿創造激情的年輕人。他們以昂揚向上的創新思維,續寫著新時期的鐵人輝煌。
大慶油田的每一個角落,閃耀著每位員工的創新火花。他們以不斷蓄積的能量,助推科技興企的步伐。
人人是創新之人,時時是創新之機,處處是創新之地。創新,正在踏出一條百年油田的現實之路。
顛覆法國專家論斷,震驚美國人。大慶油田的『皇家實驗室』裡,澎湃著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激情。
這是創建百年油田的強勁動力
『把表面活性劑忘了吧。』法國專家的一句話讓大慶油田人的心陡然繃緊。
表面活性劑是三次采油技術的核心。它使分散的、束縛在毛細血管中的殘餘油重新聚集而被采出。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法國國家研究院技術專家,對大慶油田進行了三次采油可行性研究後,認定大慶不宜采用表面活性劑。
一句話,如同一團陰雲縈繞在大慶人的心頭,卻絲毫沒有阻擋大慶人探索的腳步。
1990年,三次采油碩士研究生楊振宇畢業後,一頭紮進圖書館,苦苦尋找適合大慶油田的活性劑配方。這個瘦弱的年輕人內心深處燃燒著超越的渴望。連續兩年的科技攻關,0.1毫米厚度的試驗記錄紙堆成了幾米高,他終於找到了適合大慶油田的活性劑。
法國權威的斷言被顛覆了。
正當人們為三元復合驅技術的前景欣喜振奮時,另一道巨大的難關再次擺在面前。
試驗所采用的表面活性劑均是價格昂貴的進口貨,如果大規模應用,每年還要交納不菲的專利使用保護費。巨額的成本讓三元復合驅技術一度陷入低谷。
此時,另一個『毛頭小伙』挺身而出。『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不但能做到,還能做得更好。我們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制和生產表面活性劑!』
這個勇挑重擔的小伙子就是1994年精細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伍曉林。3500多次實驗,2100多次修改後,伍曉林終於破解了『密碼』,創立了表面活性劑工業化生產合成路線。
一招活棋滿盤贏。國字號表面活性劑用於試驗取得了明顯的增油降水效果,僅一個區塊就比進口驅油劑節約1.47億元。此舉震驚了美國人。
楊振宇,伍曉林,這對三元復合驅技術的『雙子星』,攜手創造了新型表面活性劑當年研制、當年工業化生產並投入應用的國內外三次采油的奇跡。
他們是大慶油田科技創新的年輕隊伍中的代表。至今,像王德民院士、新時期鐵人王啟民這樣的科技領軍人物依然戰斗在科研一線。
三次采油實驗室大樓,在大慶油田人的眼裡就是他們的『皇家實驗室』。走進這座『皇家實驗室』,記者見到的是一群年輕的身影,領略的是世界領先水平的技術和設備。
自主創新強石油筋骨,自主創新鑄民族豐碑。當年,鐵人王進喜靠艱苦創業譜寫了大慶的輝煌,今天,大慶人用科技創新將鐵人精神發揚。他們在續寫著新時期大慶油田的新篇章。
小點子變成大創意,小革新變成大創造。集上下之力,傾全員之智,群眾性的創新活動正在凝築成為百年油田的牢固基石
在第九采油廠敖古拉采油作業區圖書館,一個規模不大的發明創造成果展令記者大開眼界。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有些粗糙的工具,卻是石油工人在實踐中發明創造的結晶。
它們成為油田開發的『有力武器』。
創新,是大慶油田人追求的永恆目標。創新,是大慶油田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
技術員張君為破解油田遞減速度加快的難題,以勇於突破禁區、挑戰極限的精神,大膽進行水中找油的實驗。通過分析和落實41口高含水井,對關井3年的水淹井塔實施撈油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增油效果。當年累計『撈油』397噸,創造效益40.5萬元。
風景秀麗的敖古拉,映射著更加靚麗的創新員工。把員工公認的、實用性強的創新項目,用員工個人的名字予以冠名,『少春扳手』、『小平搖把』、『商氏翻斗管理三定法』等11項冠名成果先後誕生。員工的這些小發明創造推廣後,對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創新代表著生機,創新意味著活力,創新孕育著發展。在大慶油田,每位員工的創新思維都不可估量。他們以一種時不我待、捨我其誰的勁頭,在崗位創新、崗位創效中書寫華章。
何登龍,這個從一名學徒工成長起來的高級技師,是大慶油田公司新時期高高飄揚的『五面紅旗』之一。他先後為企業解決生產難題170多項,提合理化建議85條,進行技術革新59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800多萬元。
油田公司把全員創新體現到推動可持續發展上。他們以奮發進取的員工擔當全員創新的主體,以不斷提昇的素質作為不斷創新的動力,以不斷蓄積的能量翱翔科技興企的翅膀,使全體員工的創新合力凝聚成為創建百年油田的不竭動力。
『全體乾部員工重視發揚創新精神之日,就是企業興旺發達之時。群眾的科學素養和各級乾部的科學意識匯合而成的高位勢能,必將成為推動企業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玉普的一席話,點明了大慶油田全員創新的決心和力量。
如今,學習新時期『五面紅旗』在大慶油田公司蔚然成風。實施全員創新,創建百年油田,已成為大慶油田公司9萬多名員工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創建百年油田,需要先進技術作支橕;加快科技自主創新步伐,需要公司上下的戮力同心。
自主創新全員化,全員創新制度化。完善機制是全員創新的活水之源
大視野,大氣魄,大手筆。大慶人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奔跑著,一刻也沒有停歇。
盡管全員創新是2006年提出的嶄新概念,但是,在實踐中,全員創新的思想和內涵早已滲透在油田的每一個角落。他們和滾滾的石油一起,凝聚成鑄造百年油田的強勁力量。
全員創新,重在創新,貴在全員。
從多種形式的宣傳引導到各種人纔激勵的政策,從學術報告廳到現代化的員工培訓基地,從校企聯合育人到試驗現場鍛煉,從學術技術帶頭人的評選到工人技師的選拔……大慶油田從開發建設的那天起,不僅點燃了會戰的篝火,還舉起了全員創新的火炬。
全員創新是思想,更是行動。全員創新是自覺,更有制度做保證。
育纔突出『廣』,夯實全員創新的群眾基礎。
油田公司力求把每個員工都變成企業發展的財富。人人都是人纔、人人都可成纔。第九采油廠敖古拉采油作業區采油女工魏建華,克服環境惡劣、身體不好等困難,始終默默地堅守在偏遠的井站。多年來,她所管的油水井一類比例和資料全准率始終保持100%%。她管的井成為『紅旗井站』,她個人也成了油田不可多得的崗位明星。
塑能突出『實』,增強全員創新的實戰本領。
『每日一題、每日一練、每日一課』的練兵活動,『樹百年人纔、創百年油田』主題活動,『創新創效點子工程』……在這些蓬勃開展的『實戰』中,石油人的創新本領得到提昇。第六采油廠第一油礦107隊員工苑可欣積累的『四及時、四跟蹤』的檢查法,『熱洗閘門控制法』、抽油機『三三』制管理法等有效提高了設備管理水平。11年來,她所管的7臺機泵使用期限全部超過了三保期。她總結的單井熱洗周期和保養計劃,平均檢泵周期延長了487天。
謀劃突出『遠』,培育全員創新的持久能力。
全員創新不是一項活動,而是一個目標;不是短期行為,而是長期任務;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深度塑造。
以技術換資源、靠技術謀發展是大慶油田一以貫之的治企思路。他們不斷在培育持久發展能力上下功夫,始終堅持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試驗、超前5年配套,超前開展各種接替技術攻關。在儲備人纔上加大培育力度,建立了全國首批企業博士後工作站,擴大了技術專家成長通道,加大了重大貢獻重獎力度,使數萬名技術人纔傾心百年油田的發展建設。
集上下之力,傾全員之智。在遼闊的東北松遼盆地,全員創新如皜月星光,照亮了百年油田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