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7日電 花1800元淘回的寶貝竟然是贗品。15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陶瓷鑒定家葉佩蘭和著名書畫鑒定家許忠陵諮詢鑒定會在黑龍江銀通拍賣行舉行,幾十位收藏愛好者帶來百餘件藏品請專家鑒寶。經初步鑒定,在被抽鑒的藏品中,僅有幾件是明清真品,絕大多數是贗品。
古玩行話充溢鑒寶室
一大早,兩名鑒寶專家還未出現,拍賣行鑒寶室裡已聚集了一群收藏愛好者。他們在交流『溜寶』、『掌眼』、『揀貨』、『同治彩』、『老年斑』,外行人根本聽不懂。
收藏愛好者鄭國忠向記者解釋,逛古玩市場叫『溜寶』,專家給辨別真偽叫『掌眼』,便宜買個好東西叫『揀貨』、『揀天漏』,買個假貨叫『打眼』,而『同治彩』、『老年斑』都是對不同色澤瓷器的內行叫法。
一千八淘來假《江南春圖》
許忠陵說,近幾年黑龍江古玩收藏熱不斷昇溫,經常有玩家拿著藏品到北京請專家鑒定,但受古玩經驗和鑒賞水平的限制,不少玩家花高價買了贗品。
經過工作人員初步篩選,20餘件藏品有幸被專家鑒賞。藏友們拿著淘來的寶貝,首先問:『您看我這是哪年的玩意兒?』一位從去年開始玩古玩的藏友一下子拿出了文徵明無骨扇面、鄒一桂的《貓》、梅清山水畫等三四樣玩意兒,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幾百元的低價淘來的。經過專家仔細鑒別,認定基本都是晚清或民國時期仿造的。藏友不甘心,又拿出了花1800元買來的文徵明《江南春圖》,專家聽了笑著說:『別說一千八,如果是真的,三四萬也下不來』,經鑒定那張畫是贗品。一位收藏者拿出了用高科技『熒光能譜儀』檢測過的瓷器及檢測報告,經專家鑒定,認為其藏品為仿制品。
氣味不對也是贗品
一幅祝枝山的書法作品,專家對幾個部分瞄上幾眼就認定是仿的,『首先,書寫風格不對,功力也沒到一定層次,紙張很新說明年代不是很久遠,氣味也不對,落款的圖章就更不對了。』有幾位藏友拿來多卷《康熙字典》、《明清新集》、古籍醫書等線裝善本,經專家鑒定,這些都不是手善本,而是印制的。許忠陵說,制作比較精良的可能是木板印刷,這在過去很普遍,有時印刷的善本為了便於百姓攜帶制作得很小巧,類似於現在的口袋書。
據許忠陵介紹,書畫作品的真偽應從紙絹、裝潢、印章、題跋等幾個方面入手。打眼一看,一個贗品的主要毛病也出在這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