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8日電 一則來自新華社的消息頗引人關注:俄羅斯駐華大使拉佐夫日前表達了對雙邊經貿關系的樂觀態度,今年有可能達到350億到360億美元。如果實現這一數字,中國將僅次於德國成為俄羅斯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記者從商務部了解到,中俄貿易額從1999年至今,創造了一個連續高速穩定增長的『黃金七年』,年均增長率達到30%。200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91億美元,同比增長37.1%,中國成為俄羅斯第四大貿易伙伴,俄羅斯為中國第八大貿易伙伴。今年一季度,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69.9億美元,同比增長29.4%。
對於拉佐夫的推測,國內中俄問題研究專家認為,達到350億到360億美元還是挺樂觀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陸南泉分析道,拉佐夫的推測還是有根據的:首先,中俄兩國確定的一個總的目標,到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600億~800億美元,按此測算,年增長率需20%——25%,實現此增長速度,今年貿易額將比去年增長60~70億美元,即達到350億到360億美元;其二,從近年中俄經貿實際情況看,年均增長在30%以上,今年一季度接近30%,實現拉佐夫的預期也有依據;其三,兩個『國家年』的確立,無論是政治氛圍還是人文因素,都出現利好趨勢,預示著更大商機。國內除黑龍江、內蒙古等邊境地區外,北京、廣東、上海、四川等地均舉行豐富多彩的各項俄羅斯年活動,俄羅斯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重點從沿邊向沿海,進而向中國內陸延伸。
說到今年雙邊經貿合作的亮點,陸南泉認為,從進口看,能源合作將是保證貿易額增長的一大因素,以石油為例,去年進口1000萬噸,今年將增至1500萬噸,同時石油、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也將使貿易額攀昇;對俄出口的增長點則在於輕紡、機電等傳統商品從低端向中高端逐漸轉換。
中俄兩國在解決運輸瓶頸方面,也有實質性動作。來自鐵路部門的消息,去年雙方鐵路口岸運量已突破3000萬噸,達到3085萬噸,比2004年增長26.5%,今年3月,中國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與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總裁亞庫寧在北京就中俄兩國鐵路發展運輸領域合作問題舉行會談,並簽署了《會談紀要》。為適應中俄兩國間貿易發展的需要,雙方將相互使用大噸位集裝箱運送進出口貨物,並共同確保2006年中俄國境口岸運送貨物3700萬噸。
也有專家指出,盡管中俄雙邊貿易持續攀昇,但仍存在貿易結構單一問題,當前中俄貿易的水平和層次不高,貿易額的增長還依賴於原油、原木等國際價格的長勢。在未來五年,要想達到600億至800億美元目標,還要擴大高附加值產品貿易,包括木材、魚類、海產品等商品的深加工;增加新商品,尤其是農產品在貿易中的比重;擴大先進技術開發及生產方面的合作;在大項目支橕下,擴大中俄相互投資比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