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0日電(李能 汪作成 記者 高長利) 在浩瀚無邊的大興安嶺森林腹地,省軍區駐漠河某部不僅肩負著守衛邊疆的艱巨任務,還要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廣大官兵在『高寒禁區』上書寫著戰天斗地的動人華章。
品嘗『寒』的滋味
北極漠河,享有中國5個之『最』:緯度最高,位置最北,溫度最低,無霜期最短,夏季光照時間最長。一年之內有8個月被冰雪封裹,地面3米以下是永凍層,最低氣溫—57℃,年平均氣溫—5℃。
『在冬天你隨便吐出一口痰,落地便凍成冰砣;濕著手摸一下金屬,馬上就粘在了一起,你說厲害不厲害?』該部政委劉長文講述了兩個小故事:原五連戰士孫偉東在一次步槍射擊預習時,臉貼著機匣蓋的時間長了點,等感覺到痛的時候,已經粘下去一塊皮;四連司機裴建全一次外出執行任務,返回時車拋了錨,等他把車修好後,左腳三個指頭凍得發黑,差點兒成了殘疾。其實像這樣的故事在任何一個連隊、哨所都能聽到,寒氣四伏的北極,每個人都有一堆寒冷的感受。
在『寒魔』面前,北極官兵表現了極強的承受力和戰斗力,這來自於對祖國的忠誠,對北極的熱愛。
在『寒』中生存
有人說,在北極當兵能呆下去就是奉獻。
部隊組建伊始,百業待興,一無所有,官兵們住的是木克楞和帳篷,冬天透風,夏天漏雨;睡的是木杆床,夏季滲水,冬季結冰。
『能夠生存不是目的,關鍵是在高寒條件下要弄出個樣子來。』團長王福強說出了新一屆黨委班子的新思想。
是的,該部借著邊防部隊『五年建設規劃』的東風,極力改善官兵的住房條件。
樓房暖氣化……
宿捨賓館化……
可以說三年一個臺階。
如今,我們所到之處,室內,朴素美觀的裝飾,光鑒照人的大理石地板,采光良好的塑鋼窗,真可謂『富麗堂皇』。室外,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網球場一應俱全,到處綠草成蔭,鮮花簇擁,置身其中,猶如到了一個小花園。
我們在采訪中聽說了這樣一件事。2000年兵張軍是同年度兵中出類拔萃的,不僅當上了班長,還入了黨,並定為連隊擬轉士官的預留對象。他任縣稅務局局長的父親想讓他早點回去謀一份像樣的工作。借著一次來部隊的機會,他看到寬敞明亮的營房和日益成熟的孩子,打消了讓孩子回家的念頭。他對指導員楊波說:『沒想到邊防條件這麼好,讓孩子再鍛煉幾年我們絕對支持。』
創『寒』中奇跡
北極村的老人曾經流傳過這樣的話:『六月雪花飄,八月霜來早,黃瓜不爬蔓,種豆不結角』。寓意深刻的民謠道出北極吃菜的艱難。
『「黃豆、海帶,粉絲、乾菜」,這句流傳到現在的順口溜已經作為團史教育的重要內容。過去,由於長期吃不上綠色食品,不少官兵都患了夜盲癥和陰囊炎。
官兵們解決吃菜難題得益於『四代菜王』。1984年,第一代『菜王』鄧萬纔頂著刺骨的寒風,清出一塊雪地,在樹叢中開闢了第一塊試驗田,他用泥巴和石頭築起了育苗溫室,用松木杆支起了塑料大棚,第一個在凍土地上播下了種子……當年5月,北極四連就吃上了自己生產的新鮮蔬菜,這是當地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鄧萬纔的徒弟寧廣紅是第二代菜王,他大膽地引進了美國月亮南瓜、巨型茄子和澳大利亞番茄等品種,他種的南瓜一個就重34公斤,茄子3.5公斤,堪稱為凍土地上的奇跡。
為提前延後農作物的生長時間,第三代菜王修玉強和第四代菜王陳光昇受火炕的啟示,在地下挖三個池子,通上煙道,鋪上水泥蓋板,利用林區遍地皆是的鋸沫子做燃料,保證了溫室的溫度。在團裡的幫助下,他們發明了日光燃池溫室,室外冰天凍地,室內暖意融融,再次創造奇跡。他倆琢磨的立體種植、軟管滴灌、煙劑殺菌、二氧化氮施肥、黃瓜嫁接等技術,在北極廣為使用。他們把日本雪球和亞熱帶生長的苦瓜、空心菜等品種,也移植北極成功,開闢了『洋菜中種,南菜北種,夏菜冬種,野菜棚種』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