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1日電 柴河林業局雙橋地區管理處位於大山深處,是個典型的山上社區。與其它社區不同的是,它一無山林,二無土地,三無資源。
然而,不信邪的雙橋人硬是在這窮山僻嶺的地方,發展起食用菌產業,而且是一年一大步,三年登了一個高臺階,成了柴河林區最大的黑木耳生產、銷售集散地,年銷售乾黑木耳達百萬斤以上,產值1500多萬元。
雙橋人把致富木耳稱為黑牡丹。如今,雙橋山上到處長著可愛的『黑牡丹』。
雙橋地區管理處原來是柴河局森鐵中轉站,當初,所有的職工成年與木材為伍,除了倒騰木材什麼也不會乾。隨著森林資源出現危機,就沒有那麼多的木材要從這裡中轉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個無山林、無土地、無資源的典型『三無』地區衰敗了,那時他們所擁有的只剩下了近1000戶人家、3000多人口,個個要生存。
這個中轉站成為了柴河林區山上人口最多、失業人員最多、無業青年最多、離退休職工最多、重構產業基礎的困難也最多的林業基層單位。
一時間,職工群眾精神萎靡,對前途失去了信心,也給當地的社會治安和穩定帶來了隱患。
『等靠要』不是辦法。雙橋地區黨政領導從解決職工群眾實際困難入手,積極組織職工群眾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並在場地、房屋、資金、技術等方面對種植戶、貧困戶和特困戶進行全力扶持。
後來,經過反復嘗試,他們確定把發展地栽黑木耳作為支柱產業。
沒原料怎麼辦?管理處黨委書記冷洪義和主任鄂子德充分發揮他倆都曾在林場任過場長的人緣優勢,找生產任務量大的林場收揀伐區剩餘物加工或購買鋸末子支持職工群眾做地栽黑木耳實用菌。家住雙橋地區的副主任王建富還帶頭生產示范,引導職工群眾發展,逐步解開了職工群眾觀望、等待的消極的『心結』。凝心聚力謀發展,此舉也使大山深處昇騰起一股熱流,催開了雙橋地區的『黑牡丹』。
在食用菌的發展歷程上,聰明的雙橋人不斷吸收外界先進的生產經驗,敢於打破舊的生產模式,率先在柴河林區采用新的工藝管理流程,運用先進的生產設備,使科技含量高的高壓蒸汽滅菌鍋、裝袋機、電離子風、遮蔭網、微噴管等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使用,使職工群眾從以往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雜菌率,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2003年雙橋地區確立了《小康建設三年發展規劃》,出臺了實用菌發展幫扶20條優惠政策,使雙橋地區的地栽黑木耳由2000年的不足100萬袋發展到2003年的500萬袋,2005年突破了1000萬袋,今年更多。
還湧現出了以劉建軍、陳玉榮為代表的一批多則7-8萬袋、少則2-3萬袋的食用菌種植大戶。
地栽黑木耳示范戶劉建軍在搞好自己8萬袋地栽黑木耳的同時,還積極闖新路敢於把眼光投向市場,他不但出售菌種、出租一次能容納2000袋的蒸汽鍋,還經銷食用菌生產用品,回收廢舊菌袋,形成了一條龍便民服務,既增加了自營經濟收入,也推動了雙橋黑木耳規模的進一步提高。
2005年,由於規模擴大地栽木耳場地受限,黑木耳種植戶的地栽范圍已擴展到了雙橋周邊地帶。為了確保虎峰嶺下600萬袋地栽木耳的電力供應和澆水問題,地區管理處領導積極與變電所協商,新建輸電線路1000延長米,並安裝了一臺變壓器,從根本上解決了近百戶黑木耳生產戶的澆水用電問題,降低了生產管理成本,增加了木耳菌戶的經濟收入,堅定了職工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隨著黑木耳產業的不斷壯大,雙橋地區相關的服務業也得到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