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4日電 題:加快發展黑龍江避暑經濟
黑龍江省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發展夏季旅游和避暑經濟優勢顯著。今年夏季,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炎熱難耐,唯有黑龍江比較涼爽,我省氣象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如哈爾濱,夏季氣候適宜,6~8月份,平均氣溫21.5攝氏度,比北京、廣州分別低3.6攝氏度,比武漢、南京、上海低5.0攝氏度,比成都低3.1攝氏度;夏季平均降水量為348mm,相對濕度為73%,比南方城市平均低10個百分點,不悶熱,晴天多,陽光好。
這些氣候優勢,都是其他省市難以匹敵的。然而我省對此認識不夠充分,營銷力度不足,我們很少在有影響的媒體上,看到黑龍江大力宣傳自己的氣候優勢和夏季旅游的優勢。從實際運作上看,我省各地的夏季旅游比較零散,與冬季旅游相比,其規模和市場化程度難如人意,避暑經濟時代並未真正到來。據統計,我省冰雪旅游人次,2003年為1796萬,2004年為1917萬,2005年為2170萬,三年來的總收入(人民幣)分別為111億,117億,131億,旅游產業與相關行業的收益比已經達到了1:4.3。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近三年來,黑龍江夏季(6~8月份)旅游也呈持續增長態勢,來我省的中外游客由2003年的920萬人次,總收入54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5年的1200萬人次,總收入74億元人民幣。兩相對比可以看出,我省的夏季旅游在規模、人氣、增速和收入上,與冰雪旅游的確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兩者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和發展戰略出發,清涼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孕育著巨大的市場需求,發展夏季旅游,可以成為壯大旅游經濟和避暑經濟的切入點,重視夏季旅游和避暑經濟,必將提昇黑龍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
一是發展避暑經濟,是對生態省建設的更深認識,是對生態省潛力和優勢的一個發揮,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定位。
在此之前,說到生態省,我們往往想到的是綠色農業,是北藥開發,當然也說到生態旅游,但是卻失之籠統,很少想到避暑經濟就是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生態旅游的一個基本增長點。應當看到,避暑經濟是黑龍江多年倡導的生態省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發揮生態省優勢,做強生態經濟的一個著力點和不可忽視的內容。
二是全國各地夏季旅游市場競爭激烈,我省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有創出品牌的先決條件。
打避暑經濟牌的遠不止我省,東北的遼吉兩省、華北、西北、西南等省市,都程度不同地談論發展避暑經濟,都在積極想辦法,出奇招。和它們相比,我省更有優勢和理由做好避暑經濟這篇大文章,但假如我們不站在戰略高度來謀劃,不采取超常措施,即使有優勢,也難以發揮出來,難以形成具有足夠競爭力的市場品牌,還可能被人家遠遠地拋在後頭,這決非危言聳聽。所謂避暑大省,未必是避暑經濟強省。類似的教訓,我們是不少的。
三是避暑經濟大發展,可以與我省的冰雪經濟形成呼應和良性互動,讓清涼游和冰雪游比翼齊飛。
目前我省及哈爾濱市旅游部門已經意識到開發夏季避暑旅游項目及產品了,在《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中,規劃確定了全省的旅游形象———國內旅游形象定位是『黑龍江:夏季清涼世界,冬季冰雪世界』。在《哈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中,提出了《避暑旅游專題規劃》,在此專題規劃中,用『哈爾濱———「酷爽」之城』、『哈爾濱———不只是冰雪熱土』、『松花江、太陽島,避暑天堂哈爾濱』作為避暑旅游城市的宣傳口號,確定哈爾濱市避暑旅游產品總的名稱為『哈夏之旅』。但是現在規劃仍大多停留在概念層面,而且未將其提昇到應有的高度。發展避暑經濟,實際上有利於突破『冰雪旅游』一枝獨秀,冬夏季發展長期不平衡局面,對開拓出我省旅游業多季節持續興旺繁榮的大格局,意義重大。
四是發展避暑經濟,有助於發掘、整合各種旅游資源、地域文化、人文資源,提昇旅游產業品級。
目前我省避暑經濟處於較低層次,各自為戰,單打獨斗,零打碎敲,不成氣勢,難成氣候,避暑似乎僅僅被理解為『涼快』,缺乏對避暑經濟內涵和外延的深層次發掘和系統化理解,自然優勢和人文優勢缺乏必要的鉤連與結合,缺乏精品項目和聯動整合效應,使夏季旅游和避暑經濟徘徊不前,難以推進。
加快推進我省避暑經濟發展,使之步入黃金發展期,最終形成與冬季冰雪旅游、冰雪經濟相互呼應,彼此借勢,相得益彰的良性態勢,共同創造出黑龍江旅游經濟的新氣象,可選擇如下思路和措施為突破口。
一是高起點規劃。政府應立足於高起點、寬視角、大手筆原則,組織力量,對現有避暑經濟規劃加以修訂。我省雖然已有了總體旅游規劃,但是對避暑經濟的專題性規劃尚存空白,有必要召集國內外多學科的一流學者、專家參與我們的項目研發、規劃研討和修訂工作,以保證避暑經濟規劃的超前性、高水准和權威性。
二是樹立避暑經濟是大旅游、大經濟觀念。目前避暑經濟似乎只是行業經濟、部門經濟,只與旅游局、旅游經營者有關,這種想法和做法都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避暑經濟向廣度深度的拓展。我們應該在政府各部門、產業鏈上的相關行業和公眾中,樹立起避暑經濟是產業聯動經濟、相關經濟觀念,引導人們對避暑經濟的普遍認同和參與意識。人們早就測算過,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產業產值相應增加10元之多,況且在未來的十幾年中,第三產業比重將達1/3強,休閑經濟、體驗經濟,幾乎可以說是第三產業的代名詞,而集休閑體驗於一體的旅游業,顯然是第三產業中舉足輕重的大角色。避暑經濟的發展,必將極大地拉動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是黑龍江作為夏季避暑勝地,應成為黑龍江對外形象宣傳的又一個基本內容。將黑龍江作為避暑勝地、避暑聖地、龍江避暑甲天下的優勢,通過媒體宣傳等豐富多樣的文化滲透方式,轉化和確定為『黑龍江形象』的一個新的內涵。在省內外,通過我們政府、旅游業、媒體等各行各業和全社會的不斷努力,使全省人民和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人們逐步認識到,黑龍江不僅有冰雪文化,還有避暑文化,不僅是冬季好去處,也是夏季的好去處。讓黑龍江作為夏日綠世界,冬日雪家鄉的品牌,不斷深入人心。
四是將夏季的會展經濟納入避暑經濟總體框架之中。哈洽會等傳統的、知名的大型經濟活動,不應再是孤立的、與季節時令無關的經貿活動,而是將其同避暑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其納入避暑經濟的總體框架之內,使之獲得新的內涵和品位。今後,凡在夏季舉辦的傳統經貿活動、展會經濟、甚至地方文化盛事,都應打上避暑經濟的強烈烙印,同時從避暑經濟的角度出發,對上述活動加以整合創新,將夏季旅游同其他產業串聯起來,構成一個大的整體,逐步形成門類多樣、豐富多彩的集合式的避暑經濟。
五是以避暑經濟為契機,深化發展城市特色文化、地域文化。避暑經濟遠不止是涼快和清爽,遠不止是對自然條件的要求,還要深化避暑經濟的文化內涵,大力優化避暑經濟品質,從而留住來客。深度游和精品游是離不開文化的,享受清涼之餘,人們不會感到滿足,所以我們必須以發展避暑經濟為契機,加強我省旅游名勝地的建設,加強旅游景點、線路的基礎建設,打造精品和品牌,進一步形成獨特的文化魅力、風情魅力。如哈爾濱的歐式建築、宗教建築文化特色,需要作內涵式延伸,比如可否考慮在一些保護建築內,籌建風格各異,富有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就像目前哈爾濱猶太會堂裡,設置了猶太人與哈爾濱的歷史文化交流展等等。再比如,哈爾濱經歷了百年鐵路發展史,與鐵路有著不解之緣,如果我們能夠對鐵路文化、火車文化這些具有近代中國工業文化特色加以發掘的話,這也是哈爾濱乃至黑龍江的一個優勢,無論是建火車博物館,還是開發鐵路百年小站游、整合森林小火車游等等,都可能會給黑龍江的特色文化增加新的重要元素。此外我們還要注意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客人獲得更多的參與和深度體驗機會,努力使避暑經濟的重復性效應、鏈接性效應最大化。
六是尋找夏季旅游和娛樂業的結合點、契合點。將避暑經濟同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同娛樂經濟結合起來,是提昇夏季旅游參與度的一個重要方式。我省夏季有品牌效應的文化活動不多,『哈夏』影響力式微,可否學習廣西南寧『大地飛歌』、桂林『漓江印象』等成功做法,引入現代娛樂理念和市場化運作,與國內外的知名文化企業、影視娛樂業的明星們加強合作,在發展壯大避暑經濟的背景下,尋求我省文化產業的新突破。如哈爾濱松花江畔的防洪紀念塔、九站碼頭都可以搭建大型舞臺,寬闊的江面也是個大舞臺,對面遙相呼應的太陽島,不也是個大舞臺嗎?可否學學桂林的漓江,請張藝謀那樣的演藝圈高手,把松花江兩岸連同江面,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創造一個超級大舞臺,在上面上演高品質的、深具時尚元素的亦真亦幻、美輪美奐的節目,強化與游人的互動性,甚至在此基礎上嘗試再造『哈夏』,也未必不能獲得新的突破。
七是將夏季旅游和避暑經濟作為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的一個重點領域。本著政府宏觀調控,企業微觀操作的原則,引導企業向此領域投資。國內發達省市旅游企業做大做強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們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無論作為引資對象,還是其運作模式,都值得我省關注和研究。按照發展避暑經濟的要求,我省一些重要旅游景區、旅游企業在體制、經營、管理和資金、人力資源上,都相當程度地需要通過引資、引智來一番脫胎換骨式的改造。
八是發展避暑經濟,要將營銷上昇到戰略高度。世界已經進入『不見廣告不消費』的後廣告時代,何況旅游業是一種事先看不見、摸不著,靠出售風景、文化和服務的特殊產業,廣告更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是旅游業發展的助推器。黑龍江打造避暑經濟,營銷顯然是關鍵一環。在最初推廣哈爾濱的冰燈游園會時,哈爾濱曾組織過『白雪公主』大篷車作為形象代言,走出哈爾濱,向全國乃至世界宣傳哈爾濱,營銷成績不俗。那麼我們的避暑經濟以什麼意象、形象為最佳代言人呢?眼下政府和企業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以更大的魄力,更引人矚目的嶄新方法,加大我省避暑經濟的營銷力度。
九是要通過培訓,造就一支與發展避暑經濟相適應的旅游從業者隊伍。旅游業經營管理人纔、導游隊伍等,都有一個如何加快造就使之脫穎而出的大問題,發展避暑經濟,將再度凸顯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政府應根據避暑經濟發展規劃,為業內人士制定出富有針對性的、系統的培訓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