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二龍山,烈士血染杜鵑紅
2006-07-24 15:18:0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風來雪去草復生,布谷聲聲喚春耕。烈士故鄉懷英烈,杜鵑如血滿山紅。

  這是在二龍山拍攝杜鵑花時我寫在照片下的詩。對於杜鵑,《新華詞典》中解釋為一是鳥類,杜鵑鳥,布谷鳥,子規鳥。一是常綠或落葉的灌木,也叫映山紅,滿山紅。

  傳說蜀王望帝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夜啼達旦,鳴聲哀切。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吟詠,『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諸多名家詩人對杜鵑花和杜鵑鳥都有過膾炙人口的詩句。

  二龍山地區的人們管杜鵑花也叫達子香,杜鵑鳥也叫布谷鳥。每當山上積雪消融,地上微微泛綠,二龍湖上厚厚的冰雪已化為粼粼波紋之時,山坡上一團團一簇簇,似火焰如紅霞般的杜鵑花,迎風綻放。二龍山主峰白石山上杜鵑花更是南坡開完北坡開。每到這時,八方游人觀賞的、拍照的絡繹不絕。白石山西的白砬山與白石山形體相似,兩山相依相扶,民間俗稱姊妹山。白砬山下猞猁河緩緩流過,山水間村落星羅棋布。每到這時節,伴著滿山的杜鵑花,那布谷鳥便穿梭忙碌於山林、田野和農捨之間,它們日夜不停的向人們呼喚著,『布谷、布谷、快快布谷!』山民們都說,播種的時節到了,我們的齊書記又回來了!

  人們說的齊書記叫齊英傑。

  那是1945年『8·15』,日本投降了。山區人民還沒高興起來,國民黨的大員們在哈爾濱周邊地區紛紛搞起了建軍活動,與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爭搶地盤。一時間,二龍山四周的『國民黨保安軍』、『中央挺進軍』等多處反動組織與當地的土豪劣紳、土匪相勾結,興風作浪,魚肉鄉裡。為鞏固和建設北滿革命根據地,這年11月中旬陳雲同志率中共北滿分局,進駐賓縣。同時進駐的還有松江省軍區。北滿分局的領導同志進駐賓縣城的當天凌晨,竄入縣城的土匪被擊潰,逃往猞猁區南部山區。很快,隨隊來賓縣的齊英傑被派往白砬山腳下患匪猖獗的猞猁區,任區工委書記。

  年僅23歲的齊英傑,參加進駐東北乾部團之前是河北省定縣區委書記,素有革命斗爭經驗。他來到猞猁區團結廣大乾部和群眾,組建區政府,建立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自衛隊,發展黨團組織,與土匪和土豪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廣大貧苦農民心向黨,心向新政權。齊英傑幾次率隊進入猞猁區南部山區剿匪卓有成效。1946年6月初在松江省軍區的配合下,終於將匪首趙青山擊斃。盤據在猞猁區的另一伙土匪祖延堂是趙匪的乾兒子,他采取策反自衛隊的方法,買通了自衛隊排長邵奎伍。6月中旬,趁自衛隊換防之機,邵奎伍等人深夜突然嘩變,當場打死自衛隊指導員王雲等三名乾部,戰斗中齊英傑負傷。叛匪逃離後,自衛隊和群眾抬著受重傷的齊英傑,沿著二龍山區的小路送往縣城。經縣醫院搶救無效,齊英傑壯烈犧牲。

  消息傳來,猞猁區的廣大乾部和群眾無不頓首痛惜,他們講述著齊英傑書記領導他們創建紅色根據地的日日夜夜。是共產黨為貧苦人橕腰,受壓迫的農民有了自己的政府,有了自己的政權纔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地種。在事實面前,老百姓進一步認識到只有跟共產黨走,纔能見晴天有好日子。人民的政府在群眾中牢牢地紮下了根,農民自衛隊武裝更加壯大。1946年7月,東北民主聯軍某部與松江省軍區配合各地農民自衛隊全面展開剿匪斗爭。7月中旬,流竄於猞猁區一帶的20餘伙400多匪徒被全部消滅。

  猞猁河上下的匪患徹底被消除了。縣人民政府在區政府大院召開追悼齊英傑、王雲等烈士大會。殺害齊英傑、王雲等烈士的叛匪邵奎伍等10人被押赴刑場,執行槍決。應廣大群眾的強烈要求,縣人民政府將猞猁區改為英傑區(後改為英傑鄉,現為賓州鎮英傑村)。

  齊英傑烈士犧牲後的第一個春天來得特別早,山山嶺嶺一夜之間開遍了杜鵑花,那杜鵑鳥也回歸故裡,啼鳴不止。

  登上白石山主峰,放眼湖面碧波蕩漾。環顧四周山展綠意,樹葉嫩綠;杜鵑花映紅日,現本色,陽光下深淺濃淡,光彩奪目;山崖絕壁處,葉丹霞、托紅雲,令人目不暇給。二龍湖東岸,賓州城邊那座巍巍的碑塔告訴我,那裡是埋葬著齊英傑等近百名革命烈士的公園;二龍湖上游的玲瓏山是賓縣地下黨第一個黨支部的建黨基地,古岩洞是革命者的秘密會址。我的照相機長焦頭中煙雲起處,是抗聯司令趙尚志巧制木炮打賓州的濃煙烈火;哈同公路上西去的是新中國賓縣第一任縣長陳德京率領200人的擔架隊,浩浩蕩蕩奔赴解放戰爭的前線。左側的白砬山是齊英傑等革命先烈戰斗過的地方,那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山鄉。在山谷溝壑中我苦苦尋覓著那條幽深的山路,哪條路是鄉親們護送齊英傑去縣城醫院,灑滿烈士鮮血的紅色之路啊?

  我的腦海裡湧出了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詩:『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責任編輯:劉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