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5日電 我們對俄羅斯文學的記憶還停留在托爾斯泰、普希金的時代,在俄羅斯也幾乎看不到中國現代文學藝術等方面的作品
在哈爾濱這座與俄羅斯有著極深淵源的城市裡,這裡的很多人熱愛著俄羅斯文化,甚至是看著俄羅斯文學長大,唱著俄羅斯歌曲度過閑暇時光……然而遺憾的是,在對俄文化交流中,我們的對文化輸出量遠遠不及進口量,存在著嚴重失衡。
文化交流不能重進口輕出口
中俄文化交流的不平衡由來已久。早在1940年,郭沫若就在《中蘇文化之交流》一文中將這種現象形象地比喻為『洪流與溪澗』:『就拿中蘇兩國間的文藝關系來說,由蘇聯介紹到中國來的作品可以說是洪流。由中國介紹到蘇聯去的作品似乎只有一條溪澗。』
他還具體解釋道:俄國有名的大作家,無論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差不多都介紹到中國來了。如果戈裡、托爾斯泰、柴霍夫、普希金、萊蒙托夫以及其他許多作家,介紹到中國來的不少,而且曾給予中國文藝以極大的影響,其中以小說方面的影響尤其深刻。但是俄羅斯人對中國的作家和文學作品卻知之甚少。
我省的出版業也早已意識到了這種狀況,省出版總社出版業務部副主任刁曉菊告訴記者,中國在版權貿易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逆差。出版對俄發行的圖書是一個新的市場,做起來挺難也挺冒險,所以許多出版社都不敢嘗試。為此社裡正在搞調研,打算從推廣漢語出發,培養俄羅斯人閱讀中國作品的習慣。社裡打算近期針對在俄出現的漢語熱推出一套漢語教材。
其實此前,我省的一些出版社也曾嘗試出版過此類圖書。記者從省教育出版社副社長梁昌那裡了解到,兩年前他們曾經出版過一本《中國愛情小說選》拿到俄羅斯書店去賣。書中囊括了王安憶、鐵凝等我國當代作家的代表作,但是由於俄羅斯人對中國文學知之不多,所以書賣得並不好。
文化交流不能只停留在『過去時』
之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董曉陽來哈時就曾感慨:目前中俄兩國之間當代文學作品相互都翻譯得太少,中國觀眾很少或者說基本看不到俄羅斯的當代電影和電視劇,不了解俄羅斯現代音樂,俄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了解也僅限於功夫片,基本看不到中國的電視劇。在美國大片充斥電影市場的情況下,中國境內在蘇聯解體以後還沒有舉辦過當代俄羅斯電影周。這狀況不利於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青年一代之間的理解和溝通。
一直鍾愛唱俄羅斯歌曲的老楓樹合唱團的成員們對此也深有感觸。團長喬光漢告訴記者,現在在市場上很難找到俄羅斯的現當代歌曲。團裡的人只要一有機會去俄羅斯,就會去淘歌,有時一次就要帶回幾千首俄羅斯歌曲。這些歌曲帶回來之後,還要找俄語老師將歌詞翻譯過來,十分不方便。20世紀最後20年,中國人的目光更多地轉向了歐美。梁昌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翻譯的俄羅斯作品是最多的,但是近年來出版社更為側重於翻譯歐美的文學作品。不可否認的是影視劇對於圖書市場是有一定引導作用的,而近一段時期,我們對俄羅斯影視劇關注得也很少,這也直接導致了俄羅斯當代圖書引進量的下降。
文化交流也需尋找互惠伙伴
俄羅斯的音樂也對哈爾濱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她令哈爾濱有了一支有百年歷史的交響樂團。當年的『老哈響』就都是由俄羅斯演奏家組成的,起初哈爾濱交響團的成員都是俄羅斯演奏家的弟子。
經常帶隊去俄羅斯演出的哈爾濱歌劇院院長陳曉生說,在今年8月將舉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上,他們還特地推出了哈爾濱交響樂團演出的『俄羅斯作品專場交響音樂會』。特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指揮家、教授勒紮耶夫先生擔任指揮。並邀請了四五位俄羅斯歌唱家、演奏家來哈參加『哈夏』演出。像這樣的大型合作在劇院已有四五次了,然而這些年來劇院的指揮、演奏員卻很少有受邀到俄羅斯演出的機會。他們也正在為此積極地尋找出路。陳院長的初步設想是跟與劇院交往甚密的濱海地區音樂學校形成伙伴關系,雙方可以經常互相輸送人纔、舉辦異地演出。
無疑,建立這種互惠伙伴關系是解決對俄文化交流失衡的一個好辦法。據哈爾濱市文化局對外文化交流處負責人曲波介紹,哈爾濱市與哈巴羅夫斯克已初步建立了這種伙伴關系,雙方成立了中國哈爾濱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國際合作委員會,並且簽署了《文化對等交流協議》。去年在哈巴羅夫斯克舉辦了活動周並且帶去了我們的民樂演出,今年這種交流還在延續,8月的『哈夏』哈巴羅夫斯克將派出『紅色小櫻桃模范舞蹈團』來哈演出。阿穆爾州等9月份也將來哈舉辦文化節。
據說,這種文化的交流還拉動了經濟的發展,此前的幾次文化交流還促成了很多經濟項目的合作。希望這種伙伴關系能為對俄文化交流掀開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