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7日電 『夜不閉戶』是人們對理想的治安環境的向往,而在黑龍江省克山縣,這卻是現實。
該縣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強化責任落實,使『創安』工作成效顯著,實現了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的可喜局面。
改革街道管理體制健全治安防控網絡
2003年,克山縣以便民、為民、富民、安民、育民、樂民為目標,大膽改革街道管理體制,將縣政府所在地克山鎮所屬的原4個街道辦事處全部取消,重新組建了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新建6座功能齊全的標准化社區辦公活動中心。
這一改革使抓平安建設『減少了隔離層,一竿子插到底』。按照乾部出機關、警務進社區、巡防上街面、聯防成網絡的思路,全力做到警力下沈,警務前移,構建社區警務網絡;按照專群結合、依靠群眾的辦法,在社區建立了以170名專職治安員為主體的群防網絡;他們在縣城出城口建了6個功能完備的警務工作站(治安卡點),構建了城鄉堵控網絡;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陣地防控網絡。目前,縣城依托社區建立聯防中隊6個、聯防分隊52個、值勤室58個、執勤點122個、報警點263個,專兼職聯防員3058人,形成了廣覆蓋、全天候、立體化的防控格局。
去年,通過社區治安防控網,預防犯罪34起,抓獲違法人員22人;通過治安卡點堵截抓獲殺人犯孫宗良和搶劫出租車犯罪嫌疑人兩名。
改革鄉鎮機構普遍設立『平安辦』
2006年1月17日下午4時許,向華鄉聯放村的村路上發現一具男屍。接到報案後,偵查員迅速趕到現場,經過大量的工作認定這是一起搶劫殺人案。縣局指揮中心迅速發出指令:6個警務工作站立即設卡堵截,並部署警力在全縣的公共場所開展清查工作。當晚便在縣城南出城口克拜路警務工作站將藏匿在客車後面臥鋪上的犯罪嫌疑人楊文廣當場抓獲。
為了加大治安防范力度,2004年8月,克山縣本著『千方百計讓農民平安,千方百計使農民富裕,千方百計為農民服務』的原則,將鄉鎮原有8大機構20多個部門進行改組,重新洗牌,優化組合,設立『三大辦』,即平安辦、經濟辦、服務辦。
其中平安辦定編12人,領導、組織、協調包括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在內的有關單位。同時,每3個村設立一個警務區,村村建警務室,屯屯建警務崗,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民警、專職治安員、義務聯防員三級互動梯隊。全縣共招聘治安聯防員510名,組建『十戶義務聯防』組7130個,組建『鄰裡互看』小組1.08萬個,選配治安信息員3910個,有效防止了各種犯罪行為的發生。
強化派出所建設建立四級信訪機制
『平安不平安、關鍵在公安。』這是克山縣委書記帥秀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克山縣上上下下的共識。為此,他們對公安部門特別是鄉鎮派出所用人機制進行了調整。
公安局黨委從縣局選派6名年富力強、有責任心、工作得力的乾部到鄉鎮派出所擔任所長,每個鄉鎮派出所的人員配備達到8人以上,增強了派出所的實力。同時,投入100多萬元給每個派出所配備了一臺統一標識的警用面包車和兩臺治安巡邏摩托車。去年年初,縣財政撥款600多萬元用於農村鄉鎮派出所基礎建設。目前,全縣樣式統一的14個鄉鎮派出所辦公樓已經全部投入使用,硬件建設達到國家二級所標准。
2005年,全縣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發案率分別下降28.1%和20%,綜合破案率達到69.2%。
強化信訪工作,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也是克山縣『創安』工作的經驗之一。結合新《信訪條例》的頒布實施,經市編委批准,克山縣撤銷原信訪辦公室,成立克山縣群眾問題調處服務中心。專職信訪乾部由原來的6名增至30名。在調處中心內部,設置『兩所』,即派出所和律師事務所;『一庭』,即為便民法庭(兩所一庭人員不佔中心編制)。
他們建立了縣、鄉、村(社區)、屯(居民小組)四級信訪工作網絡,即縣設中心、鄉鎮(部門)設平安辦、村(社區)設信訪接待站、屯設信訪信息員,做到瑣事不出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使各種矛盾在縣內就可以解決。2005年,全縣信訪總量同比下降16.4%,到市、上省、進京集體訪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