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7日電 『鋼琴買回家纔兩年多,想維修時,發現連鋼琴廠都倒閉了。』26日,記者在哈爾濱市一家琴行了解到,今夏,全市鋼琴月銷量比去年增加近三成。在這種供銷兩旺的行情下,哈爾濱市鋼琴市場混戰也越來越走調———吃回扣、搞拼縫、雜牌軍魚目混珠等現象愈演愈烈。連日來,記者對哈爾濱市鋼琴市場進行了明察暗訪,請一些業內人士揭開了其中的貓膩。
庫存五六臺———『袖珍』琴行隨意開張
記者在哈爾濱市地段街、友誼路、文林街等處采訪發現,近一兩年間,哈爾濱市一些『袖珍』琴行遍地開花。據了解,從1992年出現全市第一家琴行———埃德琴行,到2000年全市琴行『大擴容』,陡增至近20家,至今,全市大大小小的琴行已經多達30多家。個別鋼琴行營業面積只有二三十平方米、五六臺鋼琴。如此小的規模如何生存?『袖珍』琴行如何賺取利潤?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哈爾濱市個別『袖珍』琴行主要靠拼縫生存。一些『袖珍』琴行開店資金只有二三十萬元,月銷售量只有五六臺琴,『袖珍』琴行基本是『零庫存』———倉庫裡只存五六臺鋼琴,每個品牌、型號的鋼琴,店裡放一臺,庫裡存一臺。遇到一天賣兩臺同品牌、同型號鋼琴,或顧客要求挑選時,他們就馬上聯系廠家現發貨,並告訴消費者:『這是為您特意訂的貨,這樣保證鋼琴嶄新,一天庫存都不放。』很多消費者都買新不買舊,一般情況下,也就欣然接受。
利潤七八千元———買琴殺價空間大
『買鋼琴,音色不好,那是錢沒到位。』很多消費者都接受琴行銷售員的這一導購詞。可花了高價就能買到好琴嗎?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看到,哈爾濱市鋼琴越賣越高檔,在很多琴行,約七成左右的家用鋼琴標價一般都在2萬元-4萬元。那麼,一臺鋼琴成本到底值多少?利潤空間有多大?
據琴寶隆鋼琴超市總經理介紹,個別標價2萬多元甚至接近3萬元的鋼琴,消費者如果會侃價,買到手的價格也就是1.4萬元左右,即便這樣,這1.4萬元裡面的利潤也要高達8000多元。
記者采訪了一位剛剛買回一臺國產品牌鋼琴的消費者。據她講,這臺鋼琴標價2.38萬元,一頓殺價後,最終以1.5萬元成交,正在她慶幸此番殺價成功時,沒想到過了沒幾天,她的同學在同一家琴行買回了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鋼琴,售價1.3萬元,且贈送的是售價近400元的可調琴凳。
鋼琴利潤到底有多大?據琴寶隆鋼琴超市總經理透露,在市面上,一種號稱是美國技術、機件的品牌鋼琴,其中一種型號售價為3萬多元,其實際成本只有不到8000元。
上百鋼琴老師———奔走琴行拿回扣
如果不懂音律,買鋼琴時就會怕商家以次充好,可帶著『專家』來試琴就能買得安心、買得放心嗎?據哈幼兒師范學校、哈師大等一些從事鍵盤專業的師生介紹,目前,全市數百名私人鋼琴教師中,介紹學生買鋼琴吃回扣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成了個別教師樂此不疲的『主業』。
這種回扣到底有多少呢?據知音琴行一位人士透露,一臺鋼琴少說也要兩三千元。據他講,給介紹人回扣在琴行已經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在很多琴行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消費者自己來買琴,如果狠殺價,可能殺到底價。如果自稱是某某老師介紹來的,琴行在討價還價過程中,一定要給老師留出回扣點。就在幾天前,一位消費者到一家琴行買琴,最後以1萬元成交。據琴行銷售人員自己透露:『事實上,消費者如果不說自己是別人介紹來的,琴行還可能給他讓利2000元。但既然已經知道是誰介紹的,當然要給介紹人回扣,不然就太不講究了。』
據琴寶隆鋼琴超市總經理介紹,在很多琴行,一臺鋼琴的回扣一般都在30%左右,個別小琴行給的扣點甚至還要高。比如,一臺自稱是進口機件的鋼琴實際售價1.4萬元,給老師回扣高達5000元,琴行自己的純利潤纔剩3000元。據介紹,在全市活躍著上百名老師『琴托兒』。
琴弦一家音板另一家———『品牌』鋼琴魚目混珠
是原裝進口鋼琴,還是以舊翻新鋼琴?是國外技術、境內生產的鋼琴,還是國內自行組裝的鋼琴?在琴行,各種品牌、各種投產形式的鋼琴讓消費者越看越糊涂。哈幼兒師范學校多年從事鋼琴教學主管工作的張根深說,琴行裡的鋼琴品牌有些連我們這些多年搞鋼琴專業的人也看不明白。
那麼,個別雜牌鋼琴是如何出籠的呢?據張根深介紹,有些琴是同廠不同名;有的琴是借用國外品牌名稱,實際完全是國內生產;還有的則與名琴名稱相近,聽著似曾相識。據了解,目前,哈爾濱市市面上的鋼琴品牌出自全國各地三四十家鋼琴廠,其中,大的廠家也就五六家。個別小鋼琴廠廠區不足百平方米,沒有專業的設計隊伍和熟練工人,由於自身缺少生產能力,他們全部搞拼湊,零部件全部從全國各地零部件廠家購買。琴弦來自一個廠家、音板來自另一廠家,一臺鋼琴集天南海北的零部件於一身。掛上一個新牌子,號稱是國外進口機件,就賣高價。
據中國音協會員孫景雲老師介紹,在一次考級中,某品牌鋼琴前一天晚上剛調完律,第二天學生考試時就走音了。個別品牌鋼琴調不住律,使用一段時間就走調,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尤其是多數學生家長自己不太通音律,使得孩子長期在走調的琴音中練習。
據一些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鋼琴廠約300多家,其中,個別小作坊式琴廠推出新品後,幾年就倒閉的也不乏少數。而哈爾濱市個別小琴行調律師更迭現象也極為嚴重,這就造成有些品牌鋼琴的售後質量很成問題。
著眼規范發展———市場『跑調』當監管
哈爾濱市鋼琴市場為啥『跑調』?據業內人士分析,有關部門不缺乏管理意圖,而是缺少監管手段。由於鋼琴內部結構復雜,有的琴內部用塑料件,有的用紅木件,有的用楓木件,還有的含有鑄造鐵件、鋁合金件,各家琴行都說自己的機件有利於音色純正,到底哪個好、哪個符合規范,很多市場管理部門人員也搞不清。同時,鋼琴的生產方式五花八門,出籠途徑極為復雜,因此,給監管帶來了一定難度。
但難管不等於就可以放任自流,一些消費者呼吁,作為音樂名城,哈爾濱市的鋼琴市場目前已初顯繁榮,市場監管應及時跟進,扶植其健康成長;不要等投訴激增,形成一定危害後,再去著手理順,那樣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