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橕起新農村建設的新支點——哈爾濱市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掠影
2006-07-27 14:01:0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趙艷 劉鳳閣 牟壽臣 左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7日電 五常大米協會明確了五常大米品牌的產權歸屬,每年僅商品大米一項就給全縣農民帶來收入7.2億元;雙城市五家鎮奶牛業協會充分發揮協調、服務、維權職能,使雙城市做大做強了『牛經濟』……如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市民政局以『建立一個協會,帶動一個行業,富裕一方百姓,繁榮一方經濟』為宗旨,采取『放寬政策、簡化程序、實行優惠、突破常規』的做法,全面放開了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登記和備案,為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成長壯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目前,全市在民政部門確定法人地位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202個,涉及農、林、牧、漁等產品的種植、養殖和加工,並開始擴展到農村流通銷售、信息服務等諸多領域。

  服務『三農』,做大產業,聯接市場,搞活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

  品牌橕起一片天

  ———市場化目標大跨躍

  五常大米聞名全國,可一段時間內哈爾濱市場出售的大米都成了五常大米。這種現象使廣大消費者真假難辨,真正的『五常大米』銷量大減。

  不能讓假名牌毀了真品牌,面對困境,市農委牽頭在民政部門注冊了具有法人資格的五常大米協會,並作為注冊人向國家工商局申報了五常大米產地證明商標,目的是把五常大米品牌的產權歸屬依法確定下來,以便有效地解決假冒侵權問題。五常大米商標注冊後,大米協會作為注冊人又開始依法清理大米包裝物市場。五常市政府還授權大米協會依法整合品牌,大米協會控股組建了綠風優質米開發公司,以無形資產為紐帶,把全市所有大米加工法人企業整合起來,組建了全市稻米產業化龍頭———綠風米業集團,現有24家企業簽約加盟,資產總額達1.8億元,年加工稻谷能力達240萬噸。五常市現有水稻面積150餘萬畝,水稻商品量達6億餘公斤,這兩項指標在全國縣級市中名列第一。每年僅商品大米一項就給農民帶來收入7.2億元,稻農戶均收入達9000餘元。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日前全國最大的米業上市公司金健米業已落戶五常。農民的日子靠大米,大米的銷售靠品牌,在協會的支持下,五常大米品牌打開了國際、國內大市場,橕起了農民勤勞致富的一片天。

  做大做強『牛經濟』

  ———組織化程度大提昇

  『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世代農民的企盼。但一些農戶雖有養牛經驗,卻在市場信息、產銷渠道、飼料購買、品種改良、衛生防疫和飼養資金周轉等方面面臨著不暢、不足、不懂等難題,迫切需要一個服務組織來排懮解難。雙城市五家鎮奶牛業協會、道裡區新發鎮五一村奶牛協會等專業經濟協會挑起了這副重擔。

  成立之初,雙城市五家鎮協會就堅持圍繞產業發展不偏向,立足服務不動搖,著眼需求,結合實際,突出重點,千方百計為奶農謀利,全心全意服務會員。隨著奶牛業的發展,養殖戶和乳品、飼料、獸藥企業、科研院校、疫病防治等部門會員之間的合作空間也逐步擴大。為確保所有會員的利益,實現各方利益『多贏』,協會努力協調好奶農與部門會員之間的關系,使他們在多方面得到了實惠。為解決『診療難、藥價高、假藥多』的問題,協會成立了『奶牛疾病防治服務中心』,實行會員卡診療制度,持卡奶農可以放心地享受平價藥,而且不用擔心假藥。協會還定期邀請科研院校專家前來義診,免收診費。僅此一項,持卡會員每頭牛每年可節省醫療費200餘元。協會還適時建立了奶牛流行疫病預警系統,在奶牛流行病高發時期,及時進行疫情通報。去年以來共發布3期疫情預測和預報,對預防重大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奶牛的引入、奶品生產到奶品銷售,協會都負責引導、扶助,產業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五一村和五家鎮的『牛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目前,五家鎮已成為雙城市最大的奶牛生產基地,奶業協會發展會員1328戶,全年銷售鮮奶4.5萬噸,戶均收入5756元。新發鎮五一村奶牛的存欄已達1830頭,全村人均1.1頭奶牛,僅養殖奶牛一項,全村人均收入已達5000元。

  小小笤帚掃市場

  ———產業結構大整合

  小小的笤帚幫助阿城市黃土崗屯的農戶圓了致富夢。

  這裡的耕地面積有3100畝,全部是丘陵漫崗地,地薄土黃,許多農民一年的收入難以維持溫飽。後來,很多農戶開始種植笤帚糜子,從事笤帚的專業制作、加工和銷售活動。但由於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不能形成規模效應,貧窮依然困擾著農民。

  在民政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由幾家笤帚大戶聯絡種植笤帚糜子和制作笤帚的農民,成立了黃土崗笤帚協會。協會帶領黃土崗人走出了一條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的道路。在協會的引導幫助下,農民們改變了單打一的耕作套路,生產加工笤帚糜子的產業開始紅火起來。為克服單個農戶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的盲目性和風險性,協會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經過專業人員的考察、論證和實驗,集中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並及時向會員和廣大農戶傳授和推廣,協會幫助帶動會員相繼引進了長纖維內蒙大穗、泰國香糜等高產、優質品種,提高了笤帚糜子產量和質量,適應了加工新品種笤帚的需求。

  為開發新產品,擴大銷售渠道,所有會員均在協會的統一規劃中確定生產計劃,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幾年來,在協會的引導帶動下,農民從單一的糧食生產到笤帚糜子種植、加工銷售,較好地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

  目前,協會已對自產笤帚注冊了『黃土崗』牌商標,笤帚品種從原來單一的家庭用具,發展到集工藝、實用於一體的五大系列,2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北京、上海、石家莊、包頭等20多個城市,還漂洋過海進入韓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去年,通過協會銷售笤帚1200萬把,產值3100萬元,利潤360萬元,167名會員人均收入2.1萬元。

  柳編編出新天地

  ———產業化進程大提速

  木蘭縣的柳編在黑龍江省小有名氣,可是柳編農戶各自為戰,小打小鬧,有的農戶一家子點燈熬油,搭上工料,大半個冬天編出的筐筐簍簍賣不出幾個。2002年,木蘭縣民政局以『龍江第一柳』的名牌優勢為依托,本著民營、民管、民受益、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引導農民組建了木蘭縣柳編協會,幫助農村兄弟解決了包括『賣難』在內的一系列難題。

  為調動農民插柳積極性,擴大柳編生產原料基地,協會通過協調土地、林業等部門,爭取到插柳優惠政策,使插柳的農民腰包鼓了起來。有了豐富的材料資源,協會又想到增強產業優勢,加速生產發展。他們吸收骨乾,廣納賢纔,網羅大戶,敞開大門,積極擴充會員隊伍,成立了以木蘭縣工業品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7個柳編總廠為基點,輻射全縣村屯的網絡格局。目前,柳編協會會員由當初的不到60個增加到1000餘個,縣城周邊村屯幾乎戶戶是車間,人人是編手。協會還引進先進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提昇產品質量。

  為推銷產品,哈洽會、廣交會、小商品展銷會,協會幾乎會會不落,全力推介。農民的巧手柳編編出了新天地,眼下,柳編已在全縣8個鄉鎮遍地開花,協會擁有固定資產近千萬元,流動資產500餘萬元,插柳基地2萬餘畝。產品由過去的單一幾個品種,增加到現在的柳編、草編、藤編、竹編等350餘個品種。產品除暢銷國內,還出口法國、英國、意大利和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年創產值1600餘萬元,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24元。生產規模大,原材料供應有基地,銷售渠道暢通———柳編已初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大產業。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