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8日電 前不久,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多年從事『三農』問題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原省供銷合作社副主任、三農問題專家呂佔斌的發言,被一些與會者譽為非同凡響。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記者就如何破解新農村建設中的諸多難題對呂佔斌進行了訪談。
主持人:黑龍江日報報記者邢世國 對話人:『三農』問題研究專家呂佔斌
主持人:最近我們在基層采訪時了解到,從事農村工作的同志普遍感覺推進新農村建設,不像上世紀80年代初期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比較容易操作,現今抓某一單項工作很難見到明顯效果,似乎過去傳統經驗和習慣做法不那麼管用了,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路數,心裡也沒個譜!
對話人:新農村建設標志著中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由過去以土地使用權回歸農民和家庭為生產經營單元的農村初級變革,提昇到整個農村經濟社會系統模式創新的更高層面上來。毫無疑問農村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其難度和可能付出的成本代價,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對農村經濟及社會的傳統認識及其前期實踐積累的一些經驗,遠遠不能破解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種種新問題,所以,能否創新思維,直接影響到出臺什麼樣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舉措,采取什麼正確路徑,確定何種優化運作模式等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創新。
主持人:在研討會發言時,你一再強調當前在新農村建設思維創新上,要從戰略高度上確立『三個基點』,請你再具體說一下?
對話人:一則,加入TWO條件下的農村經濟及農業產業,必須堅持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正確定位,創建『輕勞作、規模化、品種優、高收入』的現代農業。二則,遵循農村社會結構和發展規律,把握『農村、農業、農民』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探索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元的組織模式與現代信息化社會大市場對接所產生的矛盾、摩擦和動力機制,解決現代城市社會與農村社會之間的現實差別。三則,重新認識中國社會農民群體。中國農民不僅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更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執政黨通過什麼途徑和方式,加強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農民群體的領導;迫切要求執政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只有站在『三個基點』系統認識新農村建設,纔能高起點、全面推進。
主持人:無論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還是農村社區民主自治管理,或是穩定增加農民收入,都繞不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這道坎』,而我們農村一家一戶分散的生產經營,正是制約農村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在這一點上該怎樣破題?
對話人:一下子點到了關鍵之處!大家知道,韓國『新村運動』最顯著的成就是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1994年韓國農協有農民組合成員200萬人,單位組合1359個,特殊農協44個,成為支橕韓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組織,韓國人稱之為『國民生命庫』。以『輕勞作、反季節、優品種、高收入』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的日本,農民組織化程度之高令人稱道,基層農協近4000多個,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加入了農協組織。2004年,日本農業人口362.2萬人,農協的正式社員就達515萬人,加上准農協社員共計900萬人。
由此可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工業化、城市化條件下農民組織化的通行模式,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運行載體,是任何其他經濟組織(包括企業)所無法替代的。近些年來,我國農村數以百萬計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興起,向人們昭示了農民對提高組織化程度的新要求。國內外的實踐證明,沒有農民組織模式創新,要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要實現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要強化社區民主管理,體現農民主體地位,都是不大現實的。
主持人: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在制度創新上有大突破,為新農村建設確立新規則,注入新活力。
對話人:對此,我認為一是立法建設要創新。世界很多國家都有專門的合作組織法律。最近全國人大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法》,從立法角度上解決了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法律地位缺失的大問題。二是農村合作金融體制要創新。這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良性循環的重要條件,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貸款難。三是農村社會公共產品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機制要創新,政府重點解決農村交通道路、通訊設施、醫療衛生、基礎教育、農田基本建設、社會保障等公共利益事項的初期投入,徹底解決農民乾不了、乾不成的公益項目,同時運用市場化運作機制與其對接,不能大包大攬。四是政府對農村社會管理方式要創新,積極推進村民自治的農民參與的民主管理。五是農業技術系列化服務體制要創新,整合現有分散在社會各部門的農技服務機構,發揮新農村建設生力軍的作用。
主持人: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對推進新農村建設意義何在?
對話人:當代新型農民除了具有現代的農業實用技術的基本能力外,這裡強調的文明素質包括合作意識、誠信品質、志願者精神。志願者精神是合作經濟組織的本質要求,正如流行的那句話『合作組織是志願者的事業』。由於農村居住分散、市場難形成規模、物流和管理成本高的不利因素,很多農村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維護,企業因為『不劃算』導致無人問津,就需要合作組織成員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此,大力弘揚和倡導志願者精神,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的『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