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住在城裡的農民有房有業過著二人世界
2006-07-28 09:53:0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尹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0日電 有人形容農民超生,是『罰得起就罰,罰不起就跑;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而當我們遇見這樣的農民工兄弟的時候,以上的論調卻變成了老套。誰說丁克族是城裡人的專利,農民工裡也有這樣的人;誰說有錢超生就認罰,他們有房有業的,卻堅定地過著二人世界……他們來自鄉鎮,他們也是丁克。

  在道外區太平大街與東直路一帶就有這樣一群人,當記者走進他們的時候,得到的答案是,選擇丁克,我們也很快樂。

  找到王承齊時,他正給客人理發,無暇顧及記者的采訪,他讓妻子李晶超全權負責。這個看起來和記者差不多年齡的老板娘微笑著說,她幾乎成了丈夫的秘書了,從管賬到新聞發布。在東直路經營發廊整整10年,平時客源不斷,年收入達到10萬元,可夫妻倆的想法卻非常單一,等攢夠了錢,再盤個大點的店面,擁有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至於孩子,李晶超的態度是堅決不要,為此許多人很不理解,認為少了孩子,生活就沒有樂趣了,可她卻說,自己和丈夫都是賓縣人,在多子女的家庭長大,看慣了父母撫育孩子的辛勞,她和丈夫都覺得,如果條件不充分,對孩子的未來也是不負責的。

  沒想趕時髦,卻成了丁克一族,王承齊夫婦自認不算典型,可太平街道辦事處泰達社區的殷主任卻說,這一帶開發廊的,屬他家收入高,以二人名字命名的燕莎超齊創意成了知名發廊,在臨走時,夫妻倆還不忘推銷,歡迎記者隨時光顧。

  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姜歐做了一份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農民工對現狀很滿意,對未來期望值增高,以往只為超生進城的觀念,逐漸被自身發展的願望所代替,趙俊海夫婦便是其中的代表。

  經過一番尋覓,記者總算找到了夾在樓群間的鴻運369小吃,與外面的冷清相比,店裡人丁興旺。因為老板趙俊海正在後廚准備菜品,記者只能在老板娘於清華忙裡忙外的間隙中穿插著采訪。雖然年紀比記者小,但於清華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卻顯得很老成,她說,丈夫二十歲時離開雙鴨山市寶清縣七星河鄉新立村,來哈學廚,一年前開起了飯店,自己是內蒙古人,在某招待所當服務員,丈夫忙不開時,就回來管理小吃店,店裡每個月有300多元的贏利,雖然不多,但能維持夫妻二人的基本生活。至於孩子,小於羞澀地回答,夫妻倆暫時沒有打算,一方面經濟實力有限,還沒達到他們計劃中的最低線,另外她們還年輕,這段難得的二人世界,實在不想打破,雙方父母也同意了二人的想法,現在夫妻倆就想將自己的小吃店做大。

  在記者走訪的丁克農民工家庭中,王世臣夫婦算得上是特例中的特例。年均收入30餘萬元,擁有近200平方米的房子,雙方都已年過30,卻膝下無子,過的是夫唱婦隨的生活,輾轉於遼寧撫順、哈爾濱之間,聽到這兒,你還認為他們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工嗎?

  在南二道街5號等了兩個多小時,房主王世臣還沒有回來,妻子劉琳很過意不去,她告訴記者,丈夫負責承包建築工程,現在趕上施工旺季,自己都難得與丈夫見上一面,平時她也要抽時間去工地幫忙,在哈市居住4個年頭了,竟然連一張生活照都沒有照過。多年來都是二人空間,丈夫又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孩子不覺得寂寞嗎?面對這樣的問題,劉琳用時間當了『借口』,照顧丈夫和父親,她常常感覺分身乏術,雖然丈夫在結婚初期有要孩子的想法,但她的理由讓他選擇了放棄。外人看來,擁有幾十萬資產,異地還有一套170多平方米的房產,夫妻倆的生活條件足夠撫育一個孩子的成長,然而夫妻二人卻堅定地選擇了丁克的道路,劉琳給記者最終的答案多少有些懮國懮民,她說,中國人太多了,咱有條件也不生,也算支持國家政策吧。

  出於對丁克農民工的好奇,記者接連走訪了幾個街道辦事處,在調查中記者發現,雖然超生隊伍還是存在,但這個比例在逐年下降,以平房區友協街道辦事處為例,在轄區內每年約有50位流動人口,但上半年統計只有一位已婚育齡婦女,而且還是計劃內生育。道外區計生局朱局長介紹說,今年,道外區符合計劃生育的流動人口約有30人。市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處鄭處長則告訴記者兩個下降的趨勢:流動人口出生率在逐年下降,而違法生育比率也有所降低,到2006年上半年為止還不到千分之一,遠遠低於往年水平。

  有降就有昇,市人口信息研究所王所長總結了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懂得定期給孩子接種各種疫苗,對孩子健康的關注程度呈上昇趨勢,他們在統計流動人口出生數字時,部分信息就來自於各區的衛生防疫站。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