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6日電 一看印有農歷的日歷,我就像個外國人。比如,我叫不出任何的節氣稱謂,搞不清傳統節日的農歷日期。必須告訴公歷的幾月幾日星期幾,我纔能確定春節、端午、中秋之類的節日具體到哪天纔該歡度。這雖然跟我本人的不求甚解密不可分,但也是全社會的現狀,早就全球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讓祖宗的很多東西淡了忘了。
但今年我記住一農歷日子——』七月七』也就是『七夕』。這日子不簡單,她突然肩負起了拯救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七月七』被故紙堆裡找了出來,小小包裝下就上了PK臺。她的PK對手是已經譽滿全球、玉樹臨風的著名洋節『情人節』——代號『2.14』。『七月七』雖然是PK臺上的新人,但她出道時間要追憶出很遠。沒聽過『七月七』之前,很多人一定聽說過『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樣的名句。這詩還有上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是唐代文壇大腕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名句,尤其是『比翼鳥』、『連理枝』這樣極酷的比喻,強烈滲透進國人的心扉。象征中國式的偉大愛情,無人出其右。
上面說的渠道,是了解『七夕』比較『學術』的方法。很多人第一次聽說『七月七』應該是通過童話。牛郎、織女是中國最早的金童玉女,是最獲民間認可的中式愛情的形象代言人。從小就聽著他們的故事長大,知道『愛情』這東西不容易,必須經過長久努力和漫漫求索纔能有點發展,結果還說不定。愛情不是玩玩,而是要拼命到生死相許感天動地纔有可能修成正果。長大後,可能是時代原因,『牛郎織女』成了兩地分居、落實政策的『代言人』。父輩裡的知識青年在有關返城問題上,常會用上『牛郎織女』的形象形容『兩地分居』的家庭生活,『七夕』突然成了比較沈重的話題。
據報道,今年不但有很多人張羅著過『七夕』,而且有兩個『七夕』可過,並封號為『中式情人節』。其實,這世界挺亂的,對頭冤家不少,多幾個『情人節』該是好事,讓世界上多點濃情蜜意,多點神仙眷侶,就當『衝喜』。但我討厭叫『中式情人節』,討厭讓『七月七』跟『2.14』一同上PK臺。這兩個日子,簡直沒有任何共性可言。如果非要讓他們殊途同歸,那就還不如繼續『2.14』算了。『七夕』如果非要當成一個節日,那她的中國氣息是十足的。這天是個多愁善感的日子,千古以來,傳統文人們吟唱不絕七夕的詩篇,為這個日子增添了一層哀婉的詩意氣質。這些詩意的傷感情懷,像一束淒美的月光,從古至今綿綿不絕地照射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上。這一天,中國人是用來緬懷對愛情的忠貞,鞭策對愛情的付出和鼓勵對愛情的堅韌。『七夕』跟『2.14』永遠是不同的,中國人用這一天不是來狂歡、浪漫、傾訴愛意的,而是要告訴人們愛情是漫漫長路,是修行,是一年中365天都要積累的勞作,否則你不會收獲到真正的愛情。
我們可以在『2.14』這天去狂送鮮花、鑽戒求婚,但在『七夕』再不要這樣,要平靜、要體會。愛是艱辛,愛是付出,愛是忍耐,愛情不會天天都在。如果天天都是情人節,那『七夕』這天牛郎和織女肯定沒興趣相約鵲橋,頂多發個短信,內容可能是,『早點訂西餐,今天人多牛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