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6日電 近日,東北農業大學對外宣布,該校81歲的小麥育種專家佟明耀教授歷時12年的默默創新,成功培育出第一個能在黑龍江高寒地區安全越冬的冬小麥新品系———『東農024』。該品系的育成徹底打破了我省不能種植冬小麥的禁錮,填補了能在黑龍江這種高寒地區安全越冬的冬小麥的空白,也揭開了黑龍江冬小麥育種的新篇章。
冬小麥『東農024』於2003-2005年在饒河、虎林兩縣和八五四農場經3年試驗和多點較大面積生產示范,在當地自然條件下,表現出較強的抗寒越冬性。3年間不論雪大或雪小年份,該品系都能較好越冬,返青率80%%—100%%。根據幾年自然條件和調查綜合情況,有關專家討論認為,『東農024』在饒河、虎林等地田間表現不僅抗寒,越冬返青率高,而且抗旱能力強,高產、穩產。據測算,『東農024』在一般年份較春麥增產30%以上,乾旱年份可成倍增產,如2005年『東農024』在灌漿期極度乾旱的情況下,仍取得500斤/畝以上的高產,比當地春麥增產118%。
眾所周知,黑龍江地處高寒地區,歷來是冬小麥種植的禁區,常年所種植的小麥均為春小麥。但春小麥種植常常受春旱、春澇等許多環境條件制約而使產量不穩,加之其他因素影響小麥的生產效益,從而導致種植面積連年遞減,如今,黑龍江春小麥種植面積已從最高的3000多萬畝下降到現在的不到500萬畝。如果在黑龍江東部種植冬小麥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地區春小麥所受主要限制因素制約產量的問題。培育出可在黑龍江自然條件下安全越冬的冬小麥品種成為開發冬小麥生產的首要技術關鍵,這對糧食大省黑龍江來說無疑意義重大。
我省對於冬小麥育種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當時冬小麥育種是『九五』期間農業部主持的冬麥北移西延試驗示范開發項目專題,『九五』期末課題結束。經過多年試驗示范,雖成功地篩選出幾個在冬季條件較好情況下可以安全越冬的品種,但越冬返青率在年際間差異太大,最終得出在黑龍江不能種植冬小麥的結論。
參加該課題的東北農業大學小麥育種專家佟明耀教授在課題結束後,雖然退休在家,但心中依舊牽掛著冬小麥的育種。他反復分析冬小麥引種試驗失敗的全過程,找出了引種失敗的原因,大膽提出新的育種計劃,並調整了試驗方案創造出抗寒性更強的新類型。但此時,東北農業大學的冬小麥育種已不可能再立項,而他們的育種材料已選到第5代,雜種各世代的越冬返青率都在80%%以上,遠遠高於世界上抗寒性能最強的加拿大的Norstar。佟教授覺得這樣好的材料如果扔掉實在太可惜。因此,在缺少人力、物力的情況下,佟教授和老伴兒鄭家嵐教授一起把冬小麥育種工作堅持下來。
佟教授采取強冬性的多親本復合雜交,經過反復試驗終於從一個由三個強冬性小麥品種所組配的三交組合後代中選出了多個能在哈爾濱冬季無雪條件下安全越冬的冬小麥品系,並於2002年選出冬小麥新品系『東農024』。在育種的同時,佟教授還試驗研究出越冬保護性栽培技術,如壟溝雙行播種,有利於防風積雪,增溫保?,極大地改善了冬小麥越冬條件;或者在大豆收獲前進行壟溝套種。大豆收後的原壟和豆茬兒可以保護冬小麥越冬,同時還可免耕1年,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能解決我省大豆重茬兒問題,為我省作物輪作增加了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