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0日電 日前,省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對我省城鎮居民消費情況進行專題調查顯示,20多年來,居民家庭生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消費能力和收入水平達到了新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邁進。但是,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消費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消費水平提高不均衡
調查顯示,我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20元提高到2005年的8273元,提高了18.69倍,剔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4.24倍,年均增長5.95%;消費性支出也由1980年的361元提高到2005年的6178元,提高了17.71倍,年均增長12.28%,扣出物價上漲因素,實際提高了4.03倍,年均增長5.73%。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佔消費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56.9%下降至2005年的33.5%。
據省發改委調研課題負責人介紹,恩格爾系數的變化,標志著城鎮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加強,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教育、交通、通訊、醫療保健、居住等方面的支出所佔份額逐漸加大,衣著、家庭用品所佔份額則逐漸下降。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的深入,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結構性變化也會更加突出。
我省城鎮居民家庭生活雖然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無論是省內不同地區還是與全國相比,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直接影響著我省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提昇。
調查顯示,2005年我省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為8272.5元,僅是全國平均收入的78.84%;在被調查的14個城市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與收入最低的城市收入差距由1985年的114.0元擴大到6836.2元,差額增大了59倍;城鎮居民間收入差距由1985年的900.9元擴大到20981.1元,增大22.3倍,高、低收入家庭之比由3.55:1擴大至9.8:1。收入是消費的前提,我省相對較低的收入水平自然決定了消費能力的不足;收入差距的擴大,導致收入向少數人過度集中,形成消費斷層、加劇了消費不足的矛盾。
三大熱點制約消費增長
調查顯示,教育、醫療和住房問題已成為影響城鎮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因素。2005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用於教育和醫療的費用分別是802.5元和613.2元,其中,教育消費佔生活消費的比重由1980年的3.5%上昇到2005年的13%。
除上述原因之外,信貸、社保、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也對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產生了重大影響。個人消費信貸服務內容的不斷擴大,使居民消費的理念產生了較大的轉變,用明天的錢來買今天的消費逐步成為時尚;由暗補到明補,透明的社保機制得到了廣大居民的認可和擁護,居民得到的最大實惠就是減少了後顧之懮。隨著社保、醫保等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進一步完善,將促進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增長;住房消費由福利制向個人消費的轉變,不僅改變了人們的住房消費觀念,而且推動了住房消費市場的建立和興旺。
六大對策改善消費結構
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來消費和投資的。1990年~2004年,我省GDP年增長8.8%,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7.7%,收入增長速度低於經濟增長直接導致居民消費率長期偏低。
據專家介紹,近些年,我省的投資率連年提高,而消費率逐年下降。消費率低,表明經濟總量用於消費的部分相對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容易造成部分行業產能過量、消費不足,影響產業調整,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利於全省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調研組認為,應該采取多項措施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消費結構:一是繼續高度重視是經濟發展問題,只有加快經濟發展,居民同步增加收入,纔能形成有效需求;二是千方百計擴大城鎮居民就業率;三是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四是制定和不斷完善工資收入宏觀指導性政策和保障措施;五是從政策、財力以及措施上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解決城鎮低收入和困難群體的後顧之懮;六是努力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如服務消費(文化、餐飲、旅游、通訊等)。同時,各級政府部門應十分重視提高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的政策導向工作,把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的經濟指標納入到乾部業績考核當中,逐步使我省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