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背負責任成長 書寫奉獻人生--記助學工程受助者於海波
2006-08-10 22:26: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0日電 題:背負責任成長 書寫奉獻人生--記助學工程受助者於海波

    記者 印蕾

  『我的存在,在別人的記憶裡。我存在的意義,在我走過的路上。』他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

  今年6月,他走出吉林大學的校門,放棄了到沿海發達城市工作的機會,主動選擇去了只有3萬多人口,經濟條件比較落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自良鎮政府工作。他說,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幫助,畢業了我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

  他叫於海波,曾作為貧困大學生,受到黑龍江省西部開發『一加二』助學工程的資助。

  於海波出生在黑龍江省寶清縣的一個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家中還有一弟、一妹,一家人靠僅有的幾畝地為生,生活異常艱難。父母平時省吃儉用,供於海波兄妹三人上學。看著辛勤勞作的父母,於海波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報答父母。

  就在於海波上高中那年,由於家裡收成不是很好,三個孩子上學負擔過重,父母含淚讓妹妹輟學,後來,弟弟也輟學回家,幫助家裡種地維持生計。背負著全家人希望的於海波更加努力學習。2002年8月,於海波收到了吉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得知這個消息後,於海波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的夙願終於實現,悲的是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也就是在這一年,黑龍江省被中央納入『西部開發助學工程』。於海波幸運地得到了黑龍江省西部開發『一加二』助學工程的資助。

  『我是得到資助纔得以上大學的,我也要去幫助那些困難的人。』進入大學後,在學習之餘,當選為班長的於海波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於海波聽說了西部志願者活動,了解到西部地區的貧困,需要很多人去幫助當地人脫貧致富。臨近畢業,同學們都在忙著找工作,因為所學的是計算機專業,身邊的同學都願意選擇到大城市大企業,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此時的於海波卻忙於查詢有關應征西部志願者的信息。

  今年4月的一天,學校的輔導員告訴他,廣西玉林市容縣自良鎮政府到學校招聘鎮政府乾部,那個地方雖然不屬於西部,但經濟也很落後,也需要一些人纔。當時,上海一家計算機軟件公司已經向於海波拋出了橄欖枝,這份工作和自己所學的專業相吻合,待遇也很優厚。但於海波還是拒絕了上海這家公司的邀請,專心參加自良鎮政府的考試。

  7月,於海波正式到自良鎮政府報到。這是一個面積只有104平方公裡,3.75萬人口的小鎮。當地多為山地,每個農民平均只有3分地。一張桌子,一張木床是鎮政府為他配備的全部家具。為了省錢,於海波只買了一床被子,鋪在床上,晚上只蓋一個小毯子。午飯和晚飯,每頓飯只有一個菜,菜裡很少有肉。

  於海波說,雖然去之前他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但當地的情況遠比他想象的還要艱苦。去廣西的時候,他帶了一個隨身聽用來打發時間,但他走了好遠也沒有買到磁帶,唯一的『高科技』產品也失去了作用。這個季節,臥室很熱,下班後,在有風扇的辦公室,於海波堅持每天寫日記,把了解到的群眾的生活情況記錄下來。

  除了記錄民情,利用下班時間學習方言現在成了於海波每天的必修課。當地多數人都不會說普通話,而他又聽不懂當地方言,溝通起來非常困難,語言障礙也是於海波要攻克的難關。

  當地經常會發生山體滑坡,於海波每天跟隨當地乾部挨家挨戶走訪,告誡山下的村民注意安全。兩天前,發生山體滑坡的時候,一家農戶被埋在了下面,他跟隨當地乾部一起趕到現場進行救助,他用鎬?、用手扒,磨壞了十指。

  從偏遠山村走進大學校門,又從『象牙塔』走到貧困山區,於海波說,我願意把青春獻給貧困山區。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