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電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這句話最適用於今年的鶴城。狂風、暴雨、冰雹、雷電、春旱、夏澇……今年的鶴城人經歷了4月的低溫、5月的乾旱、6月的寡照之後,又要承受7月暴雨形成的內澇和8月酷暑帶來的悶熱。老天頻頻變臉,讓鶴城的2006年成為災害性天氣頻發的一年。據了解,這種春夏連續出現多種災害性天氣的現象在鶴城15年不遇。
8月10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傾盆而至,街巷頃刻間集滿了湍急的雨水,汽車變成小船,樹木被狂風刮斷……齊市一小時之內下了69毫米的暴雨,並伴有每秒22米的大風,這種短時狂風伴暴雨的天氣在我市20年內都屬罕見。泰來降雨量達到122毫米,堪稱大暴雨,一條鐵路線都被衝斷,這是今年災害性天氣比較鮮明的表現之一。
不僅如此,災害性天氣爆發時間應上溯到今年春季。我市3月下旬以來就出現了持續性低溫,是1981年以來氣溫最低的一年,使草葦萌芽和樹木返青比歷年同期晚10天左右,大田播期也比歷年拖後7~10天。進入5月,我市出現了持續性少雨,是歷史同期的第二個少雨月(最少的年份為1979年)。由於降雨特少,全市受旱面積達230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82%。6月7日——26日間又出現了階段性低溫,其中:氣溫要比歷史同期低1.5℃左右,日照時數只有歷史同期時數的40%左右。
低溫、陰雨、寡照現象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時值7月,降雨增多,致使區域內澇嚴重。更為嚴重的是,7月21日——24日間出現了罕見的障礙型低溫。日平均氣溫在16℃以下,7月23日最低氣溫達到了10℃以下,而這一時期正是水稻的孕穗期和大豆開花期,低溫還加重了水稻稻瘟病,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減產。
市氣象局總工程師孫石石石表示,90年代至今,災害性天氣最為突出的一年就是2006年。這是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的突變現象,因此今年的大田應抓緊農作物促早熟工作,防止早霜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