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5日電 耕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必要條件。
市政協委員霍玉夫通過深入調研發現,由於不合理的耕作技術,不科學的施肥及掠奪式的經營等原因,哈爾濱市土地水土流失、養分失調等耕地質量惡化現象正日益嚴重,耕地質量下降的速度較快。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小康社會健康發展,必須保證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並且達到優良條件,纔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此霍玉夫委員建議,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技術,全面提高哈爾濱市耕地質量,這應成為當前各級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的主要任務之一。
耕地質量下降將影響食品安全
霍玉夫在調研時發現,目前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面積佔總面積的34%。近50年來,黑土層平均流失一半,表層有機質減少1/3。如果不加以控制,未來20年後耕地質量很可能成為哈爾濱市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
哈爾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曾對全市土地進行過調查,從郊區蔬菜種植區域看,全市郊區種植的蔬菜多為葉菜和果菜,生產高質量的綠色產品需要穩定而良好的土地質量。但調查結果顯示,郊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耕層偏淺、犁底層厚硬、過量施肥等現象十分普遍。霍玉夫說,這種狀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將對未來蔬菜的產量、效益、食品衛生安全和食品營養安全等產生較大隱患。
中低產田增加危害農業生產
據調查,全市有耕地2700萬畝,其中中低產田面積達1400萬畝。經過農業綜合開發近16年的開發改造,已改造完成中低產田550萬畝,目前有800餘萬畝尚未改造。從全市耕地有機質含量和農業生產實踐看,除了耕層淺硬、保水量低原因形成的水土流失外,以掠奪式經營方式獲得高產,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土壤有機質加速礦化,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必將導致中低產田面積擴大。
霍玉夫認為,哈爾濱市的化肥用量雖然處於低水平狀態,但已出現用量增加而糧食產量下降的趨勢,其根本原因就是耕層土壤質量的下降。按目前的下降速度,若乾年後要達到一定的單產量,必須相應增加化肥用量,這樣就會形成耕地更加瘦硬、化肥用量更多、報酬出現遞減,形成產量不穩、質量下降等局面。更為嚴重的是,在失去了土地肥沃、耕地潔淨的優勢後,其栽培、施肥、植保等生產條件會更加惡劣,對哈爾濱市農業生產的危害將難以遏止,而且導致中低產田治理成本迅速上昇。
發展有機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有效遏制農村耕地質量迅速下降,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霍玉夫建議,今後要將發展有機農業作為哈爾濱市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他建議市區縣(市)兩級政府,要采取技術培訓、專家講座、技術指導等形式,並通過培養科技示范點,逐步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方向的發展。
同時要改善現有常規耕作方式,推行以打破犁底層,深松、深翻為基礎條件的耕作制度,為深施肥和全層施肥等施肥方法創造條件。要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中低產田改造。
目前,全市每年以投資700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30萬畝的速度推進。從畝投資成本上看,投資額度在逐年上昇,每畝最高可達400元,且治理難度在逐年上昇。霍玉夫建議,各級政府應當從保護耕地、保護生產力的角度出發,適度增加中低產田改造的投資力度,加大改造中低產田的工作力度,確保哈爾濱市耕地質量逐年提高,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