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6日電 1982年從哈爾濱玻璃三廠下崗的王金萍,丈夫因病一直無正式工作,家裡還有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自己又患有較重的風濕病和心髒病,生活十分窘迫。王金萍十幾年來一直靠給人擦車、掃大街、幫人接送孩子為生,但每個月僅賺200多元錢入不敷出,慢慢地欠下了5萬多元的外債。2002年,王金萍毅然賣掉自己的住房,用還債後僅剩的兩萬多元錢租了一間40多平方米的房子,開了一個饅頭店。
起初,她總是掌握不好發面的時間、配料等,不是鹼大了就是鹼小了,有時候蒸出來的饅頭又黑又硬,無人買,經常是蒸出一鍋饅頭,得剩下一大半留著自己家人吃。為此她參加了面食培訓班,辦理了下崗職工小額貸款,購買了和面機等設備,並增加了面食品種。很快,她的面食質量得到了顧客的認可,附近居民都說:『金萍家的饅頭、花卷、豆包個大、分量足,還好吃,從不往面裡摻雜使假。』
生意紅火了,王金萍想到了那些下崗姐妹。為此,她聘用了多名下崗職工,讓她們輪流學著做面食,學手藝。一些人學會手藝後,要自己開面食店,王金萍全力支持。就這樣,王金萍在自己的小主食店裡先後安置了70多名下崗職工,培養出了5名個體面食小老板。她的面食店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就連郊區、大慶等地都有人專門在她的店裡預訂主食。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