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7日電 題:實心實政顯真情——上半年全省10項利民行動惠及千百萬群眾
什麼樣的指標最硬?實現群眾利益的指標最硬。今年上半年以來,全省各市(地)、各部門把開展10項利民行動作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的有效載體,全力推進落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讓千百萬群眾受益,贏得了全社會的廣泛贊謄。
大興親民愛民之風
群眾問題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答題,向群眾交上滿意的答卷,纔能贏得他們的理解和擁護。今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兩次對我省工作作出指示,各級黨委(黨組)把貫徹落實指示精神放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上,千方百計為廣大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哈爾濱市通過發展民營企業、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開展再就業援助、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完善公共就業體系,上半年,全市實現就業再就業5.7萬人,已完成年計劃的57%。佳木斯市把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沿江風景帶建設、公園廣場昇級、城市亮化、規范物業管理等18件實事,納入利民行動同步推進落實,並實行動態管理,贏得了群眾的贊許。雞西市把煤礦安全生產作為『天字號工程』來抓,實行市級領導包縣(市)區和礦區、縣(市)區領導包片、監管人員包井責任制,開展了煤礦安全生產整治會戰,對六類小煤礦一律關閉,已關閉礦井29個。同時,啟動實施了采煤沈陷區二期治理工程,開工建設62萬平方米住宅和1.2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住房,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
『萬名醫師支援農村』,省衛生廳抽調專家和醫務人員深入鄉村醫院進行技術指導和參與醫療診治。上半年診療患者近10萬人次,幫助基層醫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31項。省教育廳通過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整合擴大助學金,啟動了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使貧困學生得到了資助,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貧困學生的心坎上。省殘聯依托多種載體,將『助殘行動』與農村專項扶貧結合,與開展殘疾人活動結合,與社區殘疾人工作結合,有效地推動了『助殘行動』的開展。
樂民中體現先進
傾親民愛民之心,盡為民辦事之責。各地、各部門把開展10項利民行動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起來,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累計解決群眾看病難、上學難、吃水難、就業難、行路難等具體問題39萬多個;黨員乾部聯系困難群眾近76萬戶;幫扶錢物折合人民幣5.7億元,讓群眾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萬名黨員手拉手』,牡丹江市實現新就業人數3.37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98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263個,市區愛心救助超市救助貧困對象2萬人次。綏化市不斷提昇勞動力轉移質量,上半年共轉移農村勞動力81萬人,實現勞動力轉移收入23.6億元,增長55%。大慶市初步建立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政府多方投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供濟制度,全市四縣及大同區農民參加合作醫療人數已達89.77萬人,佔常住人口的88%。雙鴨山市將城市中心區的二十幾個煤場遷出城區,將城市周邊十大山中的采石場遷出城區,還百姓一個綠色山城。七臺河市把利民行動的內容納入先進性教育整改中,各級黨組織整改問題3005個,黨員為群眾辦好事6000多件。黑河市投入資金390多萬元,完成了市區海南路和雙擁大街給水乾線5.7千米工程,使80%以上居民實現了24小時供水。
省建設廳優化熱源和熱網布局,制定了《城市供熱行業服務規范》,全方位接受社會的監督,提高了服務水平。省民政廳協調有關部門組織農民毀種、補種等進行生產自救,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快速准確的向國家反映了我省受災情況,爭取國家支持。
至誠至情譜和諧
接待群眾要有熱心,對待問題要有責任心,對待群眾反映的問題要有同情心,對待有阻力的問題要有決心,對待疑難問題要有恆心……上半年,省信訪辦強化通過搭建基層『三個平臺』,實現了信訪重心下移,信訪關口下移,處理信訪責任下移,大量的信訪問題在基層得到解決。全省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集體上訪量下降14.6%,未發生有重大影響的群體性事件。
信訪辦猶如一個縮影,折射著各職能部門確保龍江平安、構建和諧龍江的務實行動。省委政法委組織全省政法機關繼續深入開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工作,共接待處理進京到省涉法涉訴上訪案件4045件,已辦結3337件。省財政廳明確對危房改造工作啟動、實施和竣工三個階段進行五次專項檢查,確保危改項目安全實施。省婦聯組織全省農村600名貧困兒童與省城近萬名兒童在哈爾濱兒童公園舉辦了『同歡樂、共成長,慶六一』活動,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為我省100名弱視兒童籌集資金50萬元、改善貧困兒童的生存狀況。團省委組織基層團組織和團乾部與貧困生和貧困戶結成了1139個對子。省紀委主抓的『行風熱線』已形成了以省為龍頭,以13個市地為中堅、47個縣(市)為基礎的監督網絡,中省直47個部門接受群眾投訴和諮詢問題180多個。省公安廳開展了『四比四看』建設平安社區村(屯)競賽等活動,構建警民聯防。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嚴肅查處了拖欠農民工工資等違法行為,共為84252名農民工追發工資11億元。省總工會完善幫扶中心長效機制,對12.6萬人實施了救助,發放救助金2032萬元,物資救助426萬元。
心系農家解懮難
伊春林區開展自營經濟富民行動,初步形成了產、供、銷相銜接,信、科、服相聯系,局、場、戶相結合的工作網絡,平貝、木耳兩大產業迅速發展,產銷兩旺。今年一季度,全市職工自營經濟增加值實現8億元。
各地從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人手,在新農村建設中,把各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利民行動落到實處。齊齊哈爾市著力實施了農田水利工程、沃土工程、科技興農工程等『十項工程』,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了開好頭、起好步。鶴崗市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農業110信息服務熱線,定期公布技術信息;實施了百名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展示實用技術辦法;從市級醫院抽調專家到農村開展衛生支農工作。大興安嶺地區在三縣一區開工建設了通村水泥路98.23公裡,砂石路82.6公裡,解決鄉村交通難的問題。
省農委構建網絡、媒體、專人服務的動態和靜態的『三網合一』的信息服務模式,使信息延伸到89%的村,共播發信息145萬條,制作電視節目398期,解答20000餘人次的疑難問題。省水利廳與各市(地)水利局簽訂《2006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責任狀》,承諾解決1600個村屯、80萬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省委組織部建立了『村村大學生』志願者崗位責任制,制定了工作、考核、評價制度,跟蹤問效,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