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7日電 最近,在哈爾濱市街頭,市民經常能看到貼有『醫保兌換現金8*******』的小廣告,在部分早市、夜市和大醫院門前也經常能看到手拿『收藥』小牌的藥販子,與以前的藥販專收『過期藥』、『住院藥』不同,如今他們對市民手中的醫保卡似乎更感興趣,有人甚至在牌子上注明———『醫保卡兌現金』。記者經過一周多的暗訪,並接觸數名藥販子,弄清了他們套取醫保卡現金的過程。
8月5日上午9時,根據街頭的廣告,記者以賣藥人的身份聯系一收藥販子,電話詢問收藥品種和價格。該人稱什麼藥都收,如果是新購出的醫保藥,可以以藥店價格的80%收購,並約記者在中央商城附近面談。在電話中該人一再保證可按藥價的80%收醫保藥品,如果一次賣給他1000元以上的藥,價格還能更高。
一小時後,記者與這名中年藥販見了面。該人拿出了一張寫有『鈣中鈣、阿莫仙、地奧心血康、甲硝唑、百服寧、六味地黃丸、皮炎平』等50多種藥品名稱的單子,這些藥品中,既有處方藥、針劑,也有治療癌癥、腎移植等病的藥品,並稱如果收這些藥,還可以考慮按85%的藥價收購。不過,他警覺地提出要先看看記者的醫保卡,看到卡上『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字樣,便借口接個電話不見了蹤影。聯系多個藥販後記者發現,他們的警覺性普遍較高,在與人交易過程中非常注意醫保卡上的單位名稱。
據一業內人士透露,這些藥販將醫保藥品和過期或來路不明的藥品及針劑以低價收購後,迅速轉手賣到市區一些小藥店或周邊縣市小藥房、個人診所。平均每次交易都能以400元收到原價六七百元的藥,一次就能賺上200元。
三大原因導致一些市民『打折套現』
通過藥販之手,套現的市民多數只能拿到80%的現金,這樣明擺著吃虧的事為啥還有人願意做呢?
記者對150多名低價兌過現金或有兌現打算的市民采訪發現:(1)這些市民大多目前身體健康,暫時用不到醫保賬戶;(2)醫保卡使用有不便之處,如外地就醫和非持卡人就醫等;(3)對醫保政策有理解誤區。
『我這麼年輕,近期又不會有什麼大病,醫保卡裡的錢不斷的積累,放在那乾啥?不如先取出來花了。』27歲的市民小林的態度代表了很多30歲以下年輕人的想法。小林表示,他正在猶豫是不是該從藥販子那裡將錢兌出來。他工作4年了,幾乎沒怎麼用過醫保卡,現在卡裡面已經有1000多元錢了,用他的話說:『這錢乾點什麼不好!』
曾經以『75折』價格套出卡裡2000元現金的56歲市民周女士告訴記者,明知道吃虧還要將錢取出實在是無奈之舉。這兩年冬天,她總要和老伴到海南過冬,一住就是三四個月,因為在外地無法使用醫保卡,大老遠的,藥也不可能帶得全,這期間如果有個小病,還得花現金購藥或就診,所以為了方便只得將錢兌出來。
市民周先生也說,他和愛人一個是大學教師,一個是機關公務員,都享受醫保,因為身體還不錯,醫保卡也不大用得著。但周先生的母親卻沒有醫保,如果母親生病需要住院,他就會想方設法將卡裡的幾千元錢套出來應急。
據了解,有很多市民對醫保政策不了解或存在一些誤區。如有的人認為,醫保個人賬戶裡的錢在住院時不能作為啟動資金使用,只能交納現金,既然如此,賬戶裡的錢留著乾嘛?還有人甚至認為,醫保卡裡的錢別人用的多了,自己的錢就少了。
醫保中心:『打折套現』市民受害
針對一些市民對個人賬戶存在的誤區,哈市醫療保險管理中心副主任楊林介紹:(1)醫保個人賬戶是計息的,就是今年用不完的錢,累計到明年,本金加利息就是滾動結存個人賬戶;(2)醫保賬戶可以繼承;(3)住院時,自付金額部分也可以使用個人賬戶的資金;(4)不久前出臺的《哈爾濱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中,對於參保者在符合一定條件下的異地就醫也有了相應保障。
楊主任提醒:那些用醫保卡低價『套現』的市民,只考慮到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利益,受損害的只能是自己。舉例來說,如果你個人賬戶資金積累多了,在生大病的時候完全可以用個人賬戶的積累資金,一旦到時候資金有限,這筆錢就可解燃眉之急。很多市民認為,用醫保卡住院時,得自己先花上900元錢,這樣很虧。其實,900元錢只是規定的啟動錢,在患者出院結算後,醫保卡上的存款如超過900元,醫院可將個人先墊付的錢從醫保卡上扣除,退還給患者。所以,平時管好醫保卡上的錢,到了關鍵的時候纔能提供充足的救命錢。
據介紹,哈爾濱市醫療保險分為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兩部分,前者主要用於住院費用的支付,後者主要用於門診和購藥。目前,哈爾濱市380萬城市人口中,參保人數達170萬,自2001年4月醫療保險啟動至2006年7月,共有37萬人次參保職工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就醫,3012萬人次到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就醫和到定點零售藥店購藥。這一數字表明,醫保卡在絕大多數市民手中的作用只是簡單的看病和買藥。
市民是咋支配醫保個人賬戶的?
對於每月一積累的醫保個人賬戶,哈爾濱市的市民都是怎麼支配的呢?是存著還是想盡辦法花掉?近日,記者在部分藥店對此進行了隨機調查。
在幾家藥店醫保收款員的協助下,記者對60位年齡在25至70歲之間的參保購藥人進行了有關醫保個人賬戶餘額、一次性購藥費用、個人賬戶支配情況的調查。其中25至30歲市民7人,30至40歲市民14人,40至50歲市民20人,50至70歲市民19人。結果顯示:30歲以下市民醫保個人賬戶餘額多在500元左右,一次性購藥多在30元以下,對於賬戶內的資金多數人表示基本不用,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會購買一些藥店違規銷售的生活用品或化妝品。30至40歲市民卡內餘額平均在1000元左右,一次性購藥平均在50元以下,有57%的人都將自己的醫保卡補貼給父母使用。40至50歲的市民卡內餘額平均在1000元左右,一次性購藥80元上下,平時卡內的錢或買點日常用藥,或想辦法買一些保健品或家用醫療器械。50至70歲的市民卡內餘額多不足500元,一次性購藥平均50元左右,他們的個人賬戶多用於買藥和住院。
采訪中,大部分市民都表示非常希望能自由支配個人賬戶上的存款。即使不能自由支配也希望不只限制在醫保藥品的范圍內。
市民盼醫保卡使用更靈活
醫保個人賬戶該如何使用?采訪中,大部分市民都認為:目前哈爾濱市的醫保政策還僅停留在『疾病保險』方面,希望能出現一些有關『預防保健』的靈活政策。
很多參保市民認為,眼下,如何規范醫保卡的使用,如何健全醫保制度已經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在違規刷卡購物、個人賬戶『套現』等現象屢禁不止,參保人權利不斷受到侵害的情況下,除了應該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進行打擊,更應考慮的是該如何規范和改進醫保制度,使它更科學更合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應有的醫療保健權利。
相關鏈接
北京:醫保參保市民可以持醫保卡在藥店自由購買所有出售藥品、保健品及醫療產品。
蘇州:近日規定醫保個人賬戶餘額超過3000元的,可將其中500元辦理成『陽光健身卡』,在市區全民健身活動中心17個定點場館進行個人體育鍛煉消費,促進參保人員從『有病治病』向『無病強身』轉變,鼓勵參保職工多『運動』,凸顯『以人為本』的政策觀。
張家港:為了鼓勵更多的人特別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參加健身活動,張家港市有關部門正在醞釀一項措施,允許持醫保卡的工作人員拿出卡上一定數額的資金購買健身卡,即把一部分吃藥的錢花到健身上,減少疾病的發生。
廈門:今年初開始醞釀的醫保政策改革就包括:可將個人醫療賬戶餘額用於本人的健康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