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6年跨越30年技術差距 哈電集團依托三峽工程邁上自主創新路
2006-08-17 16:35:5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7日電 哈爾濱電站集團在三峽工程中,成功實現從左岸機組分包商到右岸機組獨立承包商的飛躍,不僅具備自主設計、制造、安裝特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能力,而且與跨國公司同臺競技,盡展風采。

  哈電集團在三峽工程中遞交了一份以重點工程帶動自主創新的嶄新答卷。

  用市場博取外國先進技術

  成功引進消化國際先進技術,是再創新的前提和基礎。三峽工程的兩個世界之最———『難度最大、訂單最大』,為我國運用工程籌碼,博取外國公司先進技術創造了可能。『以市場換技術』為哈電集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土壤。

  三峽工程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三峽電站單機容量70萬千瓦,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直徑最大、重量最重的機組。三峽左岸14臺水輪發電機組的一次性采購合同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水電機組采購項目。這塊『蛋糕』令跨國公司垂涎三尺。介入三峽電站建設,既能搶佔裝備技術的制高點,又能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審時度勢地提出,三峽工程左岸電站機組面向國際市場招標采購,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國內制造業水平。據了解,外國制造廠商在三峽工程中答應並承諾『三個必須』:投標者必須同意與中國制造企業聯合設計、合作制造;必須向中國制造企業全面轉讓核心技術,培訓中方技術人員;中國制造企業分包份額不低於合同總價的25%,14臺機組中的最後2臺必須以中國企業為主制造。

  中國裝備制造企業提昇自己的機會來了。

  6年跨越30年技術差距

  機會就在眼前。為了爭取成為技術承接方,搶佔未來市場競爭制高點,哈電集團摩拳擦掌,全力投入技術改造和科研攻關。

  在三峽左岸水電機組項目招標中,哈電集團作為國內的實力企業,與法國阿爾斯通公司、挪威KB公司和瑞士ABB公司聯合投標。阿爾斯通公司作為投標主體,哈電集團作為分包方參加,取得了8臺70萬千瓦水電機組的制造合同。

  在這8臺機組的生產制造過程中,哈電集團注重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並在模型轉輪能量、穩定性等主要指標上實現了創新,具備了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的實力。三峽左岸承擔的機組和核心技術部件完全達到了國際水平。

  通過參與三峽左岸8臺水輪發電機的分包制造,哈電集團消化吸收了國際上先進的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制造技術,積極推進二次創新,設計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峽右岸機組水輪機轉輪,各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6年左右的時間跨越了與國外30年的技術差距,完成了從分包商到獨立承包商的重大角色轉變。

  裝備制造業整體崛起

  三峽工程使哈電集團迅速成長起來。

  在獨立進行三峽右岸4臺機組設計制造過程中,哈電集團又把自主研發的空冷技術應用到大型水輪發電機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包攬了國內所有空冷技術大型水輪發電機的制造任務。

  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創新,哈電集團自主開發的構皮灘水輪機模型轉輪在瑞士洛桑試驗臺通過驗證,最高效率達95.17%,居世界領先水平。技術創新所取得的成績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哈電集團相繼簽約了龍灘、小灣、拉西瓦、構皮灘等30臺700MW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制造合同,囊括了國內所有巨型水力發電機組設備的制造合同。

  令人欣喜的是,圍繞三峽產業鏈,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已成整體崛起之勢。哈電集團與東方電氣集團在大型水輪機制造領域齊頭並進;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先後完成了三峽水輪機所用大型毛坯件的研制……三峽工程,推動了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進程。

  從三峽工程中人們看到,中國正在衝出廉價鞋、打火機之類『中國制造』的低端藩籬,向發展高端裝備業之路昂首邁進。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