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為理想信念遠行——記第七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鄭鳴
2006-08-18 06:19:5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林曉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鄭鳴在哈巴羅夫斯克烏蘇裡江與黑龍江匯合處
鄭鳴在北極點
鄭鳴與攝影隊隨車警衛在一起

  東北網8月18日電 題:為理想信念遠行——記第七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哈爾濱電視臺高級記者鄭鳴

  黑龍江晨報記者 林曉蕾

  8月15日,由中國記協主辦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第七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哈爾濱電視臺高級記者鄭鳴赫然位列其中。走過了近50年的風風雨雨,經歷了歲月的沈淀和積累,鄭鳴以為自己早已能夠做到寵辱不驚,笑看雲卷雲舒了,但當他得知這一消息時,他還是沒能控制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像一個得了雙百分的小學生一樣,開心地笑了……工作力度——兩上北極兩下南極

  在黑龍江省新聞界,哈爾濱電視臺49歲的高級記者鄭鳴被稱為『拼命三郎』。他兩上北極、兩下南極,隨隊進行科學和人文考察,成為中國惟一到達南北兩極的電視記者。1995年,他作為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的科考隊員遠征北極。他拍攝的30分鍾紀錄片《北極的太陽》,後來成為中國申請加入『國際北極科學考察委員會』的惟一影視資料。1999年,他隨科考隊進入南極的『國際無人救援區』格羅夫山,向『人類第一步』、也可能是自己最後一步的南極內陸挺進。在此期間,他發回大量電視新聞,制作了70分鍾的紀錄片《南極的故事》,還用銥星電話在哈爾濱廣播電臺直播了9個小時的《南極你好》科普講座。

  這些常人難以想象的事情,鄭鳴做到了。8月16日中午,記者在哈爾濱電視臺見到鄭鳴時,他剛下飛機。陽光衛視十分看好鄭鳴和他策劃並導演的百集電視系列片《睦鄰》,想與他合作制作另一個選題。他說,現在需要他去做的事情太多了,時間對他來說太寶貴了!

  1956年出生的鄭鳴長得高高大大,走起路來虎虎生風,一點兒也不像一個年近50歲的人,而他的心更是充滿了激情與活力。『到了我這個年齡,就不能和那些年輕的記者一起去「搶」新聞了,我要想一些年輕記者不敢想的事,做幾件年輕記者不敢做的事。』鄭鳴常對自己說,想美好的事情很簡單,一分鍾可以想出很多件,但做成一件事卻很難,所以僅僅靠想是無法成功的,要學會做。

  鄭鳴辦公室的牆上有一幅畫滿紅線的地圖,那環繞中國周邊國家的紅線連綴著一個個不同國家的城市,猶如一根絲線連綴起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上面標著《睦鄰》、《兄弟》、《伊斯蘭文化之旅》等記號。在地圖的左側,鄭鳴用紅筆寫下了一行字: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在成就與名譽的光環籠罩下,鄭鳴並沒有失去自我。經常有書商給鄭鳴打電話,向他約稿,但鄭鳴都拒絕了。他說,現在還不是回憶的時候。他現在的精力、判斷力、敏感度都在最佳狀態,這是應該做最重要的事的時候。

  人生態度——向前看不回頭

  剛進入電視臺時,鄭鳴只是覺得記者這個職業充滿新鮮、刺激,但在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助教進修班學習三年後,他纔知道,斯諾和史沫特萊在戰火連綿、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纔寫出了《西行漫記》和《中國紅軍在前進》的不朽著作;范長江翻越皚皚雪山、穿過莽莽森林,冒生命危險的西北旅行,首次報道了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驚天撼地的偉業,他的《中國的西北角》轟動世界;羅伯特·卡帕的相機記錄下他短暫的生命中幾乎發生過的所有戰爭,他的《自由戰士之死》正是他自己的人生寫照……那些振聾發聵的不朽作品和令人望其項背的新聞界聖賢之師,像旗幟一樣昭示著真理、尊嚴、正義、榮譽和使命。鄭鳴清楚地認識到了記者這個職業的崇高與神聖。他開始如飢似渴地學習,除了自己的專業課外,鄭鳴還常常到其他專業去聽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歷史……只要學校有名人學者講座,鄭鳴就不錯過。

  經過幾年的進修學習,鄭鳴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他以為自己掌握的知識應該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了,但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讓鄭鳴意識到,自己學的東西太少了。

  1991年8月20日,鄭鳴一個人拎著攝像機在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等待著第二天返回哈爾濱的航班。那天早晨9時左右,鄭鳴在房間裡看電視新聞。突然,其他的電視信號中斷,只有蘇聯中央電視臺在播出剛剛發生的一則重要新聞。鄭鳴聽不大明白播音員在說什麼,但是隨後的電視畫面顯示,莫斯科正在發生著一場嚴重的危機,坦克已經開到當時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大樓前。作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總統葉利欽,正站在坦克上向圍觀的市民和軍人慷慨激昂地發表講演,身後的大樓已經有幾發坦克炮彈炸過的痕跡。鄭鳴當時第一個判斷是蘇聯發生了政變,這可是天大的新聞。當時鄭鳴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借錢買張機票飛到莫斯科記錄下這千載難逢的事件。他還想到,即使單槍匹馬飛到莫斯科,能抵達紅場嗎?能趕上這場政變嗎?最後還能平安回來嗎?

  當時的蘇聯,外國人要想打國際長途電話,要到電信局國際科。從哈巴羅夫斯克打電話,要人工接轉到莫斯科,再到北京,最後到哈爾濱,等於在半個北半球繞了一個巨大的U字形,要一個國際長途三四個小時能叫通那就是快的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向臺長請示這件事,身邊又沒有什麼人可以商量,最後鄭鳴只好回到了哈爾濱。回到家裡一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立刻傻了眼。原來當時的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宣布『戈爾巴喬夫由於健康原因被解除職務』,蘇聯宣布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並在《告全國人民書》中宣布立即在蘇聯部分地區實行緊急狀態六個月。這就是『8·19』事件,是加速蘇聯解體的一次最重要的新聞事件。『如果我當時抵達莫斯科記錄下這一事件,那該多麼有意義啊』!這次經歷讓鄭鳴明白了:抓緊學習吧,自己懂的東西太少了,判斷能力、新聞敏感度都還不夠。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鄭鳴一直都在不停地奔波。但只要一有時間,鄭鳴就馬上拿起書本學習。他說,自己錯過了很多東西,懊悔無濟於事,只能勇往直前。

  事業高度——半年拍就《睦鄰》

  2005年3月,鄭鳴率《睦鄰》攝影隊的12名隊員駕駛4輛越野汽車從哈爾濱出發,歷時178天,行程10萬多公裡,一鼓作氣完成對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緬甸、老撾、柬埔寨、越南13個友好鄰邦的采訪。節目播出後,觀眾反響十分強烈。

  《睦鄰》攝影隊將『以鄰為善、與鄰為伴』作為創作主題,以『拜訪好鄰居、問候好朋友、結識好伙伴』為采訪線索,把環繞中國所有鄰國作為工作流程,在雪花和梨花交織著變幻出滿目新綠的時節,從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聖彼德堡,他們橫穿俄羅斯大地,制作了24集獨立成章的系列節目《今日俄羅斯》。攝影隊翻越外興安嶺、烏拉爾、帕米爾、興都庫什等巍峨雪山,穿越北亞、中亞的沙漠戈壁,在季風時節穿過南亞、東南亞熱帶雨林。中國駐塔吉克斯坦大使吳宏濱在接見《睦鄰》攝影隊時說:『自從二秘向我報告,有一支來自國內的電視攝影隊要環中國所有鄰國采訪時,我就一直期待著你們。我最想知道你們究竟是一些什麼樣的人,竟有如此膽量、如此氣魄,從事如此艱險但又意義非凡的工作。』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鄭鳴的腦海中就朦朦朧朧地萌生了《睦鄰》的創意。『這要得益於我的一位老大哥』。1985年,比鄭鳴年長10歲的黑龍江省著名探險攝影家徐力群,背著一臺照相機,用3年的時間,開壞了3輛摩托車,完成環繞中國邊疆行的壯舉。鄭鳴在對老大哥表達敬意的同時,在心底也暗暗展開了較量:『徐力群在中國邊疆的內圈走了一遍,我一定要到中國邊疆的外圈走一遍。』年輕氣盛的鄭鳴把這個理想深深地埋在了心底。『當時,我不敢和任何人說,怕被人嘲笑』。這個朦朧的念頭隨著十幾年來的歷練、積累和成長越發清晰起來了。隨著近年來對改革開放高速發展認識的加深,鄭鳴更加覺得有一種責任和使命。他說,一名記者如果能把總書記和總理想要做的與百姓想要看到的結合起來做文章,那麼他一定能成為一名好記者。

  2003年,鄭鳴向哈爾濱電視臺提出《睦鄰》這個選題。雖然選題得到了認可,但由於電視臺的經費十分緊張,鄭鳴不得不到處談合作。鄭鳴接觸了許多家衛視,每家電視臺都認為《睦鄰》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題,但風險太大,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都不願意冒險投資。最後,哈藥集團三精制藥廠拿出了500萬元人民幣。有了資金的鄭鳴如魚得水,但接下來的大量前期工作是異常繁重的。除了大量的案頭工作,還要跑所有要去的國家的駐華使館打通各種關節。而在旅途上所有的可能都要盡可能預先想到。如他們將在4月中旬到達俄羅斯的赤塔州和蒙古東部,而那時正是冰雪融化、道路翻漿季節,稍有不慎就會耽擱整個行程。因此必須事先了解歷史同期這個地區的天氣資料,做到心中有數。經過一年多的籌備,鄭鳴帶領攝影隊出發了。

  《睦鄰》攝影隊在深夜受困吉爾吉斯和塔吉克斯坦邊境4855米的帕米爾高原的博爾得伯山口時,泥石橫流、冰雪交加、氧氣稀薄,部分隊員嘔吐、頭痛、出現幻覺,全體隊員體驗著意志與信念的力量。

  《睦鄰》攝影隊膜拜各種文化的優美形態,拍攝經典的伊斯蘭教、東正教、印度教、佛教建築和文化遺跡,在聆聽千年古韻的天籟聲中,思索民族和解、世界和諧、文化交融與共同發展的永恆命題。

  《睦鄰》攝影隊每天都能感受到好鄰居的真情,傾聽好朋友的箴言,接受好伙伴的囑托,理解與傳承中華民族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鄰為善、協和萬邦的崇高境界和偉大智慧。

  早起對於《睦鄰》攝影隊是經常的事。鄭鳴和隊友們常常在凌晨3時、4時起床趕路,有時在午夜12時出發,因為要根據公裡數換算出出境與入境的時間,習慣於長時間在夜裡編片的同志就基本不能入眠了。

  為了趕路,《睦鄰》攝影隊遠東西伯利亞分隊一天吃兩頓飯、一頓飯的時候是經常的。在經歷了170多天的艱苦與磨難之後,攝制組的12名成員成了生死之交。鄭鳴說,因為對這項事業的熱愛,所有的成員都把一路的艱辛當成一種樂趣去品味;所有的成員都把風霜雨雪當成大自然的饋贈去接受……

  如今,在鄭鳴的日記本上,他的行程已經排到了2008年。他還要與伙伴們去拜訪與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還要進行伊斯蘭之旅。這個身材高大的哈爾濱人,為了心中的理想與信念,將再一次踏上遠行的征程,用車輪和雙腳丈量千山萬水,大尺度地跨越一個個極限,去感受友邦近鄰那純真的友誼、真誠的理解和友好的合作。

責任編輯: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