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愛吃魚香肉絲的俄國領事:專訪俄駐沈陽總領館領事雷契洛
2006-08-20 13:36:55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0日電 在17日中俄高等教育哈爾濱論壇開幕式上,一位身材高大、發似白銀的俄羅斯外交官在會上致辭,他從哈爾濱的歷史文化講到中俄合作的悠久傳統侃侃而談。他就是俄羅斯聯邦駐沈陽總領事館負責經濟和科技合作的領事鮑裡斯·雷契洛先生。

  從前的中國人總躲我

  記者:能夠簡單介紹一下您個人嗎?您第一次來中國是什麼時候?

  雷契洛: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85年,作為前蘇聯教師和留學生代表團的一員來華進修漢語。那是一個很大的代表團,有120人。我們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實習了將近一年,不僅提高了漢語水平,還了解到很多關於中國的新鮮事物,交了很多朋友。

  那段時間,中國和前蘇聯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關系快速昇溫,北京需要很多的工作人員,於是在1986年我被調到前蘇聯駐華大使館工作。自此之後,我的工作一直和中國密切相關。

  我在沈陽已經工作了三年多,負責俄羅斯與中國東北三省的經貿和科技合作事宜。

  記者:剛到中國的時候對中國是什麼印象?

  雷契洛:那時候中國改革剛剛起步,人們的生活還沒有太大的變化。在北京,每天早晨和傍晚有很多的自行車,汽車還很少。人們都穿著深藍色或者草綠色的衣服,男的和女的在衣服的色彩上幾乎沒什麼區別。而且那時候,中國人見到外國人似乎都很害怕。我記得在沈陽我們找中國人問路,可是所有的中國人見到我們都直躲。

  記者:那現在呢?

  雷契洛:現在的中國人當然完全不同了。城市的面貌變化了,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改變。尤其是年輕一代,和他們上一輩人相比,他們是開放的、樂觀的、自信的,當然也不怕和外國人說話了。

  優先給中國學生辦簽證

  記者:您對中俄合作的現狀有何評價,特別是對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與中國黑龍江省的合作有什麼看法?

  雷契洛:兩國領導人對中俄合作的評價是最高的,我也認為中俄合作是兩國對外關系的重點。現在中國是俄羅斯對外貿易的第四大伙伴,預計在2006年底,中國將躍昇到第二大貿易伙伴的地位。

  中國黑龍江省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在地理位置上最為接近,所以雙方的人員貿易往來和科技合作也都是最緊密的,這是很自然的,這也在各種統計數字上得到證明。

  記者:為了鞏固雙方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除了在貿易領域必須擴大合作規模,還有必要擴大在科技以及文化領域的合作,到目前為止這方面的現狀如何?雙方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雷契洛:近年來兩國的文化交流增長了好幾倍。單就中國東北部來說,來自海參崴、哈巴羅夫斯克、比羅比詹、布拉格維申斯克、伊爾庫茨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的歌舞團、音樂家、畫家到中國來演出創作非常頻繁。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越來越多。要使這方面的交流持續發展下去,一個主要的問題是財政支持。這取決於俄羅斯各邊區和各州以及中國各省行政部門的支持,以及國家級的政府支持。

  記者:兩國在高等教育領域合作狀況如何?

  雷契洛:我只談一下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合作,現在在這個領域的發展勢頭非常快。從俄方來說,海參崴、阿穆爾共青城、布拉格維申斯克、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的大學都參與了這方面的合作。我還想特別指出,目前在俄羅斯青年人中學習漢語的熱情非常高,特別集中在西伯利亞、遠東、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幾個地方。這就更加促進了雙方教育領域合作的發展。目前在中國東北有上千名俄羅斯留學生,他們將來也會為我們的合作作出貢獻。

  記者:中國學生在俄羅斯的留學情況是怎樣的?

  雷契洛:目前從中國東北赴俄的留學生大約有4000人左右,俄羅斯聯邦駐沈陽總領事館在為他們辦理簽證時總是排在首先辦理的位置。

  記者:您如何評價兩國目前的科技合作狀況?

  雷契洛:中國東北和俄羅斯的科技合作前景廣闊,這同時也意味著,目前雙方的合作規模還很小。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很多問題需要雙方在政府級別上去解決。還有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雙方的專家學者在溝通上還存在困難:俄方專家不懂漢語,中方的專家也不懂俄語,科技領域的專門翻譯人纔也很少。

  哈爾濱———莫斯科應該直飛

  記者:就您所知,俄羅斯普通公民對中國印象如何?他們如何看待與中國的合作?

  雷契洛:俄國老百姓對現在中國的了解越來越多,興趣也越來越大。許多人到中國旅游,甚至在中國工作、生活。很多人來過中國一次以後還想來。他們覺得中國人熱情好客,相互之間沒有生疏感,這使他們覺得自己和在家裡差不多。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肯定會有更多的人來中國參觀、旅游、度假。這同時會增加兩國人民的深入了解,為更好的合作創造條件。

  記者:您是第一次來哈爾濱嗎?對哈爾濱的印象如何?

  雷契洛:我第一次來哈爾濱已經是20年前了。在我的印象中,那個時候哈爾濱的生活水平和發展狀況甚至比很多中國的其他城市要好,還保留下來很多的俄羅斯建築。現在那些建築剩下的已經不多了,火車站前的蘇軍烈士紀念碑也沒有了。到了上世紀90年代,哈爾濱的發展速度顯然比其他城市慢得多,特別是在城市設施和文化建設方面相對較慢。

  這種狀況現在得到了改變,城市變化得很快,一年比一年漂亮。我認為它很快會成為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

  記者:哈爾濱與俄羅斯具有特殊歷史淵源,擁有獨特的文化氛圍,它在未來的中俄合作中會起到特殊作用嗎?

  雷契洛:哈爾濱聚集了很多俄語人纔和對俄羅斯的專門研究人纔,哈爾濱的高校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具有長期對蘇、對俄合作的傳統。同時,哈爾濱又是中國東北距離俄羅斯最近的大型工業城市,因此很自然,許多重大的合作項目和合作意向是不能繞開哈爾濱的。

  記者:您認為,哈市和黑龍江省在推進對俄科技合作方面會起到哪些特殊的作用?

  雷契洛:我在前面說過,由於地理位置上的便利,黑龍江省在對俄合作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特別是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中,所有的這些潛在優勢都會逐步得到利用。我個人認為,假如能夠開通哈爾濱至莫斯科的直達航線,那麼將會加快黑龍江省與俄羅斯在科技、經貿、文化交流以及旅游領域的合作。

  哈爾濱的冰燈像童話

  到這裡,很多問題都是非常正式的,甚至是過於嚴肅的。可是面對一個外交官,記者還是忍不住想問一個和哈爾濱人有關的『小問題』,雷契洛先生並沒有拒絕回答。

  記者:每年來哈爾濱的俄羅斯游客非常多,哈爾濱與俄羅斯的交往也非常頻繁,在哈爾濱有沒有開設俄羅斯領事館的可能?

  雷契洛:開設沈陽總領事館哈爾濱辦事處的決定早就做出了。還需要做很多技術性的工作,而且這些問題越來越多。這還涉及到人員開支和開館費用。開是一定要開的,只是個時間問題。

  記者:您一定看過索菲亞教堂了吧?去過太陽島嗎?看過冰燈嗎?

  雷契洛:索菲亞教堂我去過很多次了,這個教堂的建築風格給人很深刻的印象。太陽島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每次到那裡總覺得是回到了俄國,那裡有一種俄國城郊的氛圍。我對中國的文化也很感興趣,我參觀了哈爾濱的博物館、烈士館。

  我特別想說,對歷史建築實行保護,注重建設城市的文化氛圍,這是很正確的。

  冰燈游園會還在兆麟公園舉辦的時候我就看過,我對冰燈一直印象深刻,像童話世界一樣。非常神奇。後來挪到江北舉辦我也去過,規模更宏大、冰燈作品也更多,就是太冷了,還沒等看完所有的冰雕,就已經凍得受不了啦。

  《十面埋伏》在糊弄小孩

  雷契洛先生完成的『作業』太認真了,似乎打100分還有點兒少。可是這還沒有完。會議結束的時候,雷契洛先生急匆匆地要去參加另一個會議,但是被記者拉住,一定要問幾個『私人性』的問題。於是我們坐在大廳的茶桌邊攀談起來。

  雷契洛先生看起來非常年輕,盡管已經52歲了。記者奇怪他的名字為什麼不是雷契洛夫,難道他有意大利血統?

  雷契洛先生聽後就笑了,他說,『有很多記者問過我這個問題。說起來很好笑,當年我當兵的時候,本來寫的是「雷契洛夫」,可是,征兵的人在寫花名冊的時候漏掉了最後那個字母,結果就變成了「雷契洛」,後來就沒有改了。』

  記者問,在中國這麼多年,喜歡吃中國菜嗎?他笑道:『所有人都喜歡中國菜,這還用問嗎?』

  『那你特別喜歡什麼菜?』

  雷契洛先生開始用中文說起菜名來,『魚香肉絲、香酥雞、酸菜粉絲湯、烤裡脊、咕老肉……』

  『鍋包肉?』

  『不對,不是鍋包肉,是咕老肉,這是南方的菜。』

  『海鮮呢?』

  『很多人認為海鮮好吃,因此價格也貴。我覺得最好吃的是中國家常菜。甚至包子啦、面條啦,都好吃。』

  『那您也看中國電影吧?覺得哪部電影好看?』

  『有一個電影,講中國的傳統戲曲,把臉上的面具變來變去……』

  『是《變臉》吧?』『對,是《變臉》。』

  『還有一個電影,講老北京的一個澡堂,一個老頭領著一個智力有點問題的大男孩……』

  『那是《洗澡》吧!那《十面埋伏》呢?』

  雷契洛先生聽了一笑,『那是糊弄小孩的東西,其實外國人不一定喜歡的。我們更喜歡看反映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和文化傳統的片子。』

  雷契洛談笑風生,但是已經開始看手表了。記者急忙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中國的青年一代在變化,俄羅斯的青年一代也在變化,您覺得他們之間會更容易相互了解嗎?』雷契洛先生一下子變得很嚴肅,鄭重地說:『現在的青年人思想更活躍、觀念更開放,獲得的信息更多,和上一輩人完全不同了。我們那時候生活在信息比較閉塞的環境中,幾乎沒有機會相互了解,現在有各種條件可以獲得中國和俄羅斯的信息,人們之間也很容易交往。所以我相信,下一代的年輕人,他們之間會更加了解。一旦了解也就沒有隔閡,也就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所以我對兩國之間的關系是非常樂觀的。』

  說完,雷契洛先生表示了歉意,並和記者告辭,起身急匆匆地向另一個會場走去。他匆匆離去的背影讓人想到,所謂了解和信任,不就是在這種交流和溝通之中建立起來的嗎?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