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1日電 位於大慶油田主產區的紅崗區,區屬人口只有3萬人,可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僅有1.1平方公裡,發展工業空間十分狹小。然而,僅僅5年時間,紅崗區工業企業數量就由2001年的82家發展到目前的462家,平均每5天就有1家企業落戶紅崗。
2005年工業產值實現56億元,工業增加值實現14億元,均比2001年增長4.8倍,年均增速高達34%;全口徑稅收實現2.5億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創新思維拓展發展空間
2001年,紅崗區新一屆領導班子組建,提出了創新思維解決發展瓶頸,實施工業立區、項目強區的戰略思路。紅崗區改變過去油田主產區地上服從地下的傳統思維,提出了地上服務地下、地下支持地上、地上地下統籌發展的服務油田發展自身的新思路,並爭得了石油企業的支持。
2004年初,紅崗區與油田企業達成了建設鐵人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共識,劃出了7平方公裡的油田用地,采用在鹽鹼地上『種』工廠,在油田過渡帶上『擺』項目的靈活方式,引進工業項目,企業綠化廠區周邊環境,恢復采油區生態,實現地企雙贏。不到3年時間,鐵人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已引進項目35個,開工27家,產值達18億元。
轄區石油企業的大批存續企業進入市場,形成了大量閑置資產,紅崗區把目光瞄准了這些寶貴的資源,發揮政府信息靈、聯系廣、手段活的優勢,引入民間資本,以買、股、租的方式,盤活閑置資產拓展發展空間。利用佔地2萬平方米的射孔彈廠的一個化工廠資產,成功引進投資6000萬美元的青島新鷹集團半鋼子午胎項目,使紅崗一躍成為東北最大的子午胎生產基地;慶東集團投資3000萬元整合油田公司的市場、存續企業的資產、中科院的技術,成立了申東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的多贏。幾年來,紅崗區共盤活閑置資產3.2億元,佔閑置資產總量的86%,新增產值15億元。紅崗區抓住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契機,把117平方公裡鹽鹼地調整為工業用地,佔大慶市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面積的三分之一,徹底衝破了發展的空間束縛。打造園區引領五大產業
轄區星羅棋布的企業背後凝聚著紅崗區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園區引領主導產業的發展戰略,按照錯位互補的發展思路,高起點謀劃園區定位,力爭一個園區搶佔一個制高點。鐵人生態工業園以新型建材產業為主;以青島新鷹集團投資6000萬美元的半鋼子午胎項目為主,建設橡膠產業園區,目前已經吸納了八九個項目。
紅崗區天然氣資源富集,玻璃產業有一定基礎,以此為依托規劃玻璃園區,引進投資4.2億元的哈藥集團三精藥用玻璃瓶項目,達產後年可實現產值10億元;引進香港上市公司光宇集團投資建設東北三省最大的玻璃棉項目。玻璃產業形成5大系列44個品種,產品銷往12個國家和地區,使紅崗區成為東北最大的玻璃瓶、玻璃棉生產基地,其中玻璃微珠企業發展到30家,將小產品做成了大產業,產量和規模成為全國『單打冠軍』。
在不到兩年時間內,紅崗區先後建成新型建材、橡膠、玻璃、化工、食品五大園區,五個園區引領五大主導產業。玻璃和橡膠不僅填補了大慶產業空白,而且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兩個產業。揚州饞神集團落戶食品園區後,年產值超過億元,成為我省產業化龍頭企業。化工產業形成以新世紀精細化工等6個投資超億元企業為龍頭的企業集群,總數達到230家,產值32億元。
目前,五個園區引進項目119個,投產企業73家,實現產值28億元,佔全區工業總量的47%,結束了紅崗工業小散亂的局面。整合資源地企和諧發展
紅崗區內有油田公司、石油管理局中直二級企業17家,在服務和保障油田產能建設的同時,運用市場經濟辦法,充分整合區域發展要素,實現地企合作互利、和諧共進、共建雙贏。
依托油田每年幾百億配套需求的巨大市場,通過以市場換工廠的方式,先後引進投資6000萬元的中油慶瑞油管等項目24個。通過給位子、給待遇、給支持,吸引大企業科技和管理人纔近百人,領辦創辦科技實體和企業67家。與新世紀精細化工博士後流動站合作成立了精細化工研究院,研發出15項科研成果,其中研發的高科技產品熒光增白劑全部出口,年可創匯300萬美元。
扶持多種經營企業優良資產擴大生產規模,給政策、給支持、給服務,先後培育金利制鋼等規模以上企業22家,引導企業新上千萬元以上大項目24個。投資8000萬元的彩涂板項目投產後,第一年就實現產值8000萬元,納稅470萬元。目前,已有125家油田存續企業落戶紅崗,注冊資金8億元,年可實現利稅3億元,形成了強勁的石油持續經濟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