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1日電 近年來,在哈爾濱市,由公立重點中學即傳統『名校』創辦的民辦公助性質的學校得到迅猛發展,這些學校就是俗稱的『校中校』,他們依托名校,高收費招收學生,成為教育系統一個獨特的現象。
上世紀90年代,為了保證教育的公平,哈爾濱市開始禁止傳統名校收取擇校費跨學區招生。與此同時,為滿足不同層次受教育者的需要,提倡發展民辦教育,哈市一些公辦名校紛紛看准時機,利用自身擁有的國有優質教育資源,設立了『民辦公助』性質的學校,這就是現在的『名校校中校』。
哈爾濱市教育局局長石永明介紹,目前,哈市公辦中學興辦的『校中校』有30餘所,在校生數萬人。建立的初衷是為了消除在名校招生時出現的不正常現象。目前,家長們普遍存在著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因此在招生中挖關系走後門現象甚囂塵上,甚至出現暴力威脅等情況,因此,政府部門決定設立校中校,這樣就給家長們提供一個機會,同時也可以補充教育投入的不足,事實上是一種『殺富濟貧』的措施。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個游離於政策邊緣的產物竟有旺盛的生命力,許多家長在望子成龍心態趨使下,『校中校』規模不斷擴大,收費居高不下。與時下各公園裡的一些景區單獨收費的『園中園』一樣,校中校是名校裡的一塊特區,為社會各界詬病。
學校:掌握資源待價而沽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位於哈雙北路1.5公裡處的一個省重點中學。遠遠看去,在佔地23萬平方米的廣闊的校區內,教學樓、學術交流中心、藝術體育中心、圖書館、游泳館、學生宿捨和食堂一應俱全,精心設計的各類建築與校園圍欄外周邊破敗的房捨形成鮮明對比。而距此5分鍾的車程處,另一處市重點校中校巍然立於路邊,同樣氣派。壯觀氣派的教學樓,先進的實驗設備,這是時下哈爾濱市絕大部分校中校的寫照。在哈爾濱市區,少數名校掌握著大部分優質教育資源。這是這些名校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取得的,同時,也是國家對名校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分不開的。
在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在國家對民辦教育政策調整背景下,由公立重點中學創辦民辦公助校有著先天優勢,他們掌握著優質資源,當然可以坐等學生主動上門,待價而沽。據了解,目前高中部分所有省重點、市重點中學都有校中校,以三中、九中、師大附中等為代表的省重點校加上以十三中、十四中、七十三中等市重點中學在2006年中考中共招收統招生6848人,而這些學校所屬校中校共招生6200人,如果加上重點校合計招收1452名擇校生,擇校生、校中校生的人數竟然超過統招生。
在各校辦的校中校中,學校的校產大多是公辦校一部分校捨或學校撤並時留下的原校捨,師資則是原公辦學校派出人馬。原本不該收費的這些學校在招生時,卻每人每年收取4000元到7000元不等的學費,與純粹的民辦學校收費幾乎相同。據了解,哈市每年收取的『校中校』的學費,能達到近億元,這筆巨額學費除部分上繳外,還用於學校購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教師增加福利等方面,一些學校還能為區級財政帶來相當收入,因此,主管部門和名校樂此不疲。
家長:寧可花錢讀名校
在『花錢佔有優質資源』與『不花錢接受普通資源』的問題上,大部分家長們事實上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們認為,花錢把孩子送進名校,就為孩子爭取了一個『高起點』,取得好成績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追逐校中校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而在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地方,不少學生家長卻反應強烈。『我住的地區那所薄弱校由於招不到學生都快撤消了,今年規定就近入學,我的孩子上這樣的學校怎麼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在市政府工作的李先生,從年初就開始找『關系』,為今年上小學的孩子『擇校』。
失衡的供需關系導致的結果是:有錢的交錢,有『關系』的走後門,普通群眾『望名校興嘆』。記者從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報道,一張相關領導和教育部門開出的上名校『條子』,在市面上少則數千元,多則上萬元。那麼,哈市的情況又怎樣?據一位知情人士介紹,『人情費』同樣不菲。這些,都成為家長的沈重負擔。
不久前,某師范校畢業的哈市年輕教師楊樹講述了自己小學、中學的擇校經歷。由於從小成績不很理想,小學、初中、高中三次擇校。他算了一筆賬,小學一年4000元,六年24000元;畢業後進入初中,擇校收費是每年6000元,三年18000元;昇入高中,每年收費7000元,三年21000元,合計63000元。這些費用還不包括所謂的『人情費』。想想並不富裕的家境,這位年輕教師至今仍感到愧對父母。
學生:花錢就可以讀名校
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李元認為,對於花錢上好校的學生來說,在他們的人生觀尚未成熟之時便種下了『有錢的強勢』思想。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享受優越的條件。同時,一部分學生並未因付出了高額學費而產生危機感、發奮讀書,相反,對父母手中的權錢更加依賴。如今高校門檻的降低,更使他們錯誤地認識到,錢是開啟高校之門的又一把鑰匙。導致拜金主義、惟錢是圖的觀念,使他們幼小的心靈扭曲。
因分數參差不齊,還有一部分相對低分考生在進了校中校後,與高分生有一定差距,因此產生自卑心理,進而自暴自棄。哈爾濱市44中校長張靜介紹,在他們學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學生到校中校借讀,這些學生中考本來成績不錯,但在結束三年借讀後並不理想,家長後悔不迭。
學校在成績相對弱的學生身上,並未投入過多精力,他們認為每年有一些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就足以維護其名校的光環。許多學生在名校就讀後,並未取得家長預期的成績,反而使這些學生的心態產生變化,甚至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