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以往其他展會常有參會者無頭緒亂撞場面相比,首屆『哈科會』龍江企業的專業洽談者多了。
來自黑龍江省冶金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金恆閣帶著企業技術人員直奔『哈科會』E區,就中俄冶金工藝、陶瓷材料技術與俄展商磋商。金恆閣稱:『對於企業科研人員來說,這樣的盛會就是獲得「財富」的時機,我們決不打無准備「仗」。參展前1個月,我們就得到本次展會所有俄方企業的洽談諮詢材料及其帶來的項目。在仔細篩選後,我們對俄羅斯有關冶金研究很感興趣,開展後就直奔主題。通過洽談已達到預想效果,我們將利用展會進一步磋商。』
自帶俄語翻譯
語言溝通是『哈科會』上中俄企業家最大障礙,盡管組委會分派大量翻譯在展會上,但仍供不應求。為了達到某一領域洽談成功,記者發現很多龍江企業自帶翻譯上展會。
來自哈爾濱市華意木材乾燥設備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王平,帶著企業的專業翻譯尋找商機。在哈薩克展臺前,他們與俄專業人員足足談了2個小時。王平說:『因為涉及很多科技術語,所以要求翻譯具有很強專業性,為此,我們自己帶來專業翻譯。』
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哈爾巴喬·米凱萊笑說:『他們帶來的翻譯很專業,我們已初步達成意向。』
組團來『淘金』
首屆『哈科會』不僅吸引了本地科研人員的目光,更引來全省各地科研人員。來自綏化市的參展商組團前來,他們在展會專設的多媒體諮詢系統前查詢最新資訊。尹先生介紹說,綏化是水稻生產基地,而俄羅斯這次帶來了不少有關水稻種植的新技術,他在展廳看到了『稻谷生產的廢料再利用中獲取非結晶二氧化硅及生產材料』。這是一項非常先進的技術,應該說在國內很難看到,希望可以了解更具體細節。
俄『中國通』當翻譯
展覽會C區很多參會客商圍著一位俄羅斯展商問長問短。原來這是一位來自俄羅斯聖彼德堡通訊大學的『中國通』佐羅托克雷林·奧列格·瓦吉莫維奇。為方便該校宣傳,佐羅托克雷林·奧列格·瓦吉莫維奇充當起現場參會人員的臨時翻譯,不時介紹俄羅斯先進的通訊及辦學條件,引來很多參觀者。
佐羅托克雷林·奧列格·瓦吉莫維奇在中國呆了6年,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雖然是首次到哈爾濱,但這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俄科技合作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次展會讓我們看到了在航空航天、新材料、機器制造、能源等領域,中俄雙方的合作取得了進一步發展,在信息技術、控制系統、通信和材料加工等領域雙方應相互學習與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