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勇 黑龍江日報記者 高天賦 攝
東北網8月22日電 17日到19日,作為2006中國『俄羅斯年』的一項重要活動,中俄高等教育論壇在哈爾濱開幕,包括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等35所中俄大學校長參加了本次論壇。
在本次論壇上,共有13位俄羅斯大學校長和11位中國大學校長發表了主題演講,雖然演講的側重不同,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以及在全球化下,各國的高等教育應該加強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具有地緣優勢和合作基礎的中俄高校更應該加強合作,成了35位代表的共同觀點。中俄高教合作具有天然基礎
『中俄兩國山水相連,兩國人民友誼源遠流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兩國間在各個領域都有深入而密切的交往和合作,在高等教育領域更是如此。』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唐曉青在論壇上的一段講話。
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楊德森認為,中俄兩國幾代的友誼,以及20世紀初俄羅斯僑民在黑龍江等省份的生活經歷,中俄的許多文化習慣已經互相交融,這些都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同時,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俄羅斯高校和科研機構急需尋找具有強大發展潛力的合作伙伴之間形成了互補。
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副校長弗拉基米洛維奇則表示,只要俄中兩國在科學和教育領域內相互學習經驗、相互支持,就能夠使俄中兩國在世界教育體系中佔據重要的位置,就能夠鞏固兩國在世界上所處的重要位置。語言阻礙中俄高教合作
雖然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具有天然優勢和廣闊的前景,但目前存在的問題也同樣讓眾多大學校長表示擔懮。東北農業大學校長李慶章指出,互派生源的語言基礎問題,是中俄高教合作的一個大問題。李慶章校長說,按照中俄合作辦學培養計劃要求,一般赴俄留學生應該是俄語考生,但由於目前國內俄語基礎教育萎縮,現在每年赴俄留學學生中俄語生的比率直線下降。據東北農業大學的統計,1996年,該校赴俄留學生俄語生比率是80%,而近兩年每年派出的赴俄學生中,俄語生的比率僅為2人到3人,比率不足10%。由於學生沒有語言基礎,語言能力的培養佔據教學計劃的比例過大,降低了人纔的培養水平。同樣,俄羅斯赴中國的留學生具有相同的問題。
吉林大學校長周其風也表示,中俄雙方高等教育在人文社會科學、地球科學、高新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存在很大的潛力,中俄雙方很多的資深專家也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並能在對方找到具有合作潛力且資源互補的合作伙伴,但由於缺乏高水平的專業翻譯,導致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很難順利進行。
俄羅斯托姆斯科工業大學副校長助理索洛維約夫在代表校方演講的時候也表示,中國留學生巨大的語言障礙和俄羅斯社會文化適應過程復雜、部分俄羅斯學生和教師對中國學生的寬容度較低已經成為阻礙俄中科學和教育密切合作發展的因素。
同時,與會的大學校長們也表示,中俄的學制不同,相應的法規不夠健全、俄羅斯在國際領先專業的開放性不足、中國學生對技術課程的學習動力低、中俄雙方教育交流不對等都是影響中俄高等教育進一步交流的因素。建議中俄互相承認大學學歷
雖然中俄高等教育合作處於教育合作的初級階段,並存在一些問題,但誰也不否認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存在光明的前景,為了早日看到這個光明的前景,與會的大學校長紛紛獻言建策,為中俄高等教育的合作支招。
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楊德森在代表學校發言時建議,中俄兩國應該學習歐洲高等教育區模式,在國家之間互相承認大學畢業生的畢業證和成績,整合中國和俄羅斯的高等教育資源。
吉林大學校長周其風建議,中俄之間應該有兩國教育部門牽頭,在現有的良好合作基礎上,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與交流機制,保障和引導中俄雙方高校建立更加廣泛的聯系,開展多領域、高層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