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3日電 『省委這次全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深入研究縣域經濟發展問題,並就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做出決定。』這是在不久前召開的省委九屆八次全會上,省委副書記、省長張左己就黑龍江省新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所做的說明中的第一句話。擲地有聲的開篇,將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將省委、省政府振興縣域的急迫性,一語道明。
高瞻遠矚謀縣域發展新篇章
『郡縣治,則天下安。』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經濟中最具綜合性的基本單元,龍江人深諳『縣域興則全省興,縣域活則全省活』的道理。謀求縣域經濟發展的努力從未停歇。
2003年,縣域經濟發展迎來了裡程碑式的機遇:全省第一個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為主題的工作會議召開,省委、省政府聯合出臺《關於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若乾意見》,為十個強縣下放了218項經濟管理權限,開闢了放權促發展的歷史先河;出臺了《黑龍江省縣域社會經濟監測考核辦法》;成立了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從政策引導到考核獎懲,從組織機構到具體放權,全方位促進縣域經濟振興。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四大可喜變化:全面提速,實力增強,亮點頻現,勢頭強勁。然而,與縣域經濟肩負的歷史重任相比,這樣的發展還遠遠不夠。僅就全省65個縣(市)來說,縣域國土面積是38萬平方公裡,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但2005年全省縣域經濟總量還不足2000億元,只佔全省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強,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
辯證地看,不足之中孕育著巨大的潛力。近幾年,縣域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增長速度。實踐證明,縣域經濟完全可以實現快發展、大發展;而當其經濟比例佔到全省一半時,全省的經濟總量和實力就會上一個大的臺階。
正是基於這樣理性的判斷,在2006年的省委九屆八次全會上,一個包含給縣放權、財政支持、用地支持、金融支持、激勵政策及加強領導等全方位、大力度、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出臺了。會場上,一張張難抑激動的面龐,記錄了這一歷史時刻:從此,龍江縣域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將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群策群力創各縣特色新經濟
近年來,黑龍江省各地依托地域優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振興縣域之路:
農產品加工型。典型代表:雙城、肇東、青岡、克山等縣市。具體路徑:依托豐富的農畜產品優勢,招商引資上大項目,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效果:以農產品加工形成的主導產業佔縣域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加快發展。資源開發型。典型代表:勃利、雞東等縣市。具體路徑:依托豐富的煤炭礦產資源,發展精深加工,進行系列產品深度開發,壯大縣域經濟主導產業。發展效果:勃利縣兩年來新上特色資源開發項目14個,新產品的生產總量已佔全縣煤炭產業的38.3%,煤炭企業工業增加值達到2.4億元,同比增長130%,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50%,創稅佔財政總收入的51.4%。
園區牽動型。典型代表:賓縣、呼蘭等縣區。具體路徑:發揮毗鄰大城市和交通便利等區位優勢,建設科技產業園區,築巢引鳳,集群式發展。發展效果:園區的經濟總量已佔縣域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
口岸拉動型。典型代表:綏芬河、東寧、同江等縣市。具體路徑:依托邊境口岸優勢,積極發展對俄經貿合作,並由單一貿易合作向進出口加工型經濟轉變。發展效果:構造了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產業優勢,形成了口岸牽動型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場縣共建型。典型代表:嫩江、望奎等。具體路徑:利用與農場、林業局毗鄰,且經濟發展互補的條件,開展場(局)縣共建合作,互補發展。發展效果:望奎縣以良好的生豬生產基礎吸引墾區投資2.1億元,建設北大荒肉業望奎加工廠,形成了年屠宰生豬200萬頭的加工能力,使縣域生豬產業邁上新臺階。
盡管發展的招數各不同,但綜觀這些縣域經濟發展較快的縣市,無一不走工業立縣之路,無一不向現代科技要效益,無一不廣泛招商引進龍頭,無一不堅持改革、走市場運作之路。今年一季度,喜報從省統計局傳來:十強縣繼續快速增長,十弱縣繼續穩定發展。
攻堅克難展龍江振興新未來
『與自己比,發展迅猛;與他人比,差距巨大。』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之路上,這是所有龍江人心裡一直抹不去的隱痛。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歷時近一年的相關調研報告中有一段話令人難以忘記———『從各縣市發展縣域經濟的實踐中,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各縣市雖然條件各異,但都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都可以走出不同的成功發展道路。發展上不去,是工作的問題,應當從工作上找差距。』
誠然,它會刺痛我們的心。但事實不容否認:與發達省份、發達地區相比,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發展的意識還不夠強。部分縣市領導思想不夠解放,力量投放少,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資金短缺的局面沒有大的改觀。一方面財政用於支持發展的生產投入能力過低,轉移支付不足,多數鄉村債務沈重,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一些銀行金融服務缺位,金融機構受信貸規模限制,企業貸款非常困難,許多市場前景非常好、科技含量很高的項目由於缺少信貸支持上不了馬。三是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縣域自主決策和調控能力不強,發展的活力還不足。四是縣、鄉、村社會事業嚴重滯後,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
正是基於現實,纔有了今年省委全會對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大動作。因為,一個嶄新的不容錯過的機遇就在眼前:一個最大、最有利的條件就是中央剛剛做出的關於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戰略部署。中央這次宏觀調控的特點是有壓有保。『壓』,就是要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減少能源過度消耗。『保』,就是要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推進對外開放,加快結構調整,重視社會發展和民生。這對農業大省黑龍江來說,就是最大的發展機遇。同時,我們自身面臨的有利條件也不少:一是廣大基層乾部群眾都有加快發展,強縣富民的強烈願望和積極性。二是經過多年的發展,縣域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也積累了經驗,找到了加快發展的突破口。三是國家支持農業的一系列政策正在顯出成效,農產品總量不斷擴大,為黑龍江省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縣域工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支橕,再加上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特有的邊貿優勢,縣域經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四是省裡能夠用於宏觀調控、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財政實力也在逐步增強。
總的看,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具備良好的工作基礎,具備了有利的市場條件,具備了豐富的土地、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條件,具備了寬松的政策條件,具備了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環境條件。只要各地搶抓機遇,用好用足新政策,群策群力攻難關,縣域經濟就會有一個大的發展。
黑龍江省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縣及縣以下的廣大農村區域。這些人口的生活狀況和富裕程度,直接關系到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成效,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人口即將迸發出的創造力和行動力,必將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向前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