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調查顯示:新農村建設『短腿』待『補長』
2006-08-25 13:14:2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志雲 譚迎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5日電 日前,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在我省13個地市25個縣區、112個村,就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顯示:雖然新農村建設取得很大成就,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基礎設施建設快產業化經營效果顯著

  近年我省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農村基礎設施基本完備,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產業化經營拉動了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的同步增長。

  幾年來,農村的交通狀況有較大改觀。據調查,96.4%的被調查村都已通車,其中66.1%的村出村道路為砂石路,13.4%是水泥路,只有14.3%是土路;水、電供應有所保證,從水源安全性看,43.7%的村民使用的是自來水,56.2%的村民使用的是井水。供電覆蓋率達100%,其中92.9%的被調查村供電狀態穩定;辦學條件有所改善,83.9%的被調查村有小學校,在沒有小學校的村中,有38.9%的村開通了送子車。平均每11個小學生擁有一名教師,57.1%%的村民表示對當地的教學條件滿意,有83.6%的農民希望讓子女昇至大學及以上;農民就醫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村辦的集體和私人診所是村民的主要就醫場所,只有4.8%的被調查村沒有診所。農村合作醫療初步推廣,35.9%的農民已參加了合作醫療,3.0%%即將參加;通訊較便捷。72.8%的家庭安裝了固定電話,有56.8%的家庭擁有移動電話,2.9%的家庭配置了電腦;文化衛生設施有所增加,8.9%%的被調查村有科技文化站,13.4%%有圖書室,有線電視安裝率為48.4%。

  合作經營、規模經營等產業化經營方式在我省農村逐步開展,拉動了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的同步增長。調查顯示,有12.32%的村子已經建立由政府組織或村民自發的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有5.54%的農戶已經參加了這些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從收入上看,產業化經營給農戶帶來的好處已初露端倪:在參加了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1~4000元的佔32.3%,高於全省5.4個百分點;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001~5000元的佔11.3%,高於全省3.9個百分點;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佔14.52%,高於全省7.4個百分點,參加農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收入明顯高於全省各段位的平均水平。參加合作組織的農戶對產業化經營充滿了信心,在參與調查的1120戶農戶中,僅有37.95%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將擴大種植(養殖)規模;而參加了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中,有56.45%%表示將擴大種植(養殖)規模。

  素質偏低意識差七條『短腿』待補長

  (一)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是制約新農村發展的最大『短腿』。

  在參與本次調查的1120位農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79.5%%,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佔18.5%%,大專及大專文化程度以上僅佔2%%。勞動力整體文化程度偏低,尤其是缺少高等教育人纔,對推廣農業科技、發展現代農業有一定阻礙。另外調查結果顯示,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缺乏學習意識,36.3%%的農民表示『不經常學習新的農業技能和科技知識』。在這部分『不經常學習』的農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86.5%%,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佔1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佔1.5%%。

  (二)農村交通不便捷問題仍存在。還有3.6%%的被調查村不通車,通車的被調查村路況還多數為砂石路,土路也佔相當比例。道路翻漿問題仍較突出,『村村通』工作仍很艱巨。

  (三)用水安全問題還沒有解決到位。用上自來水的村民還不足一半,還有超一半的村民仍在飲用未經處理的井水及其它水,其安全性難以保障。

  (四)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突出。農村合作醫療沒有全面推廣,多數村級診所缺少應有的醫療設備,條件簡陋,藥品不全,加之有些行醫人員水平有限,甚至沒有行醫資格,村民只能在村診所裡看一看頭疼腦熱的小病,而不能從根本上為農民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五)農村教育資源還很匱乏。我省大部分鄉村只有村辦小學,而有初高中的村寥寥無幾,子女求學仍需背井離鄉,這無疑增加了農民額外的教育投入。此外,農村缺少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學水平不高導致許多孩子求學無望而棄學;許多學校教室簡陋,設備不全,有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們甚至在危房裡讀書上課,辦學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

  (六)文化基礎設施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實際需要。有圖書室、科技文化展的村僅佔被調查村的十分之一,使農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渠道受到限制。據調查,有37%的農民要通過自學、外出學習等自發性方式學習新的技能知識,只有4%%的農民通過村科技活動站、村圖書館等渠道學習;農村文化生活單調乏味。據調查,94.5%的被訪村民在業餘時間裡看電視,1.9%%看書報雜志,從事文體活動的僅佔0.3%。

  (七)能源建設步伐緩慢。農村有許多可再生資源白白浪費,一方面缺乏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和節能意識,集約式的生產生活理念還沒有形成。據調查,82.59%的家庭使用秸稈做飯,使用煤的佔6.3%,木材佔3.1%,煤氣罐佔6.34%,而使用新型能源的只佔少數,使用沼氣、太陽能的分別佔0.09%,天然氣佔0.4%。另一方面還缺乏將廢物轉化為能源的技術和資金。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