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6日電 昔日硬邦邦寸草難生,如今不僅綠草如茵,而且經濟效益凸現,安達市萬寶山鎮就有鹽鹼灘改造的成功范例。
『以振動深松為主,輔助噴施土壤改良劑,全面播種或適當補種』,這種集成技術如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優質牧草產量已達畝產280公斤,畝增效益100多元。改良後草原的植被平均高度達到80厘米,覆蓋率達到90%。25日結束的我省松嫩地區鹽鹼草地治理現場會議上,記者看到了這種喜人的景象。
搞好松嫩地區鹽鹼草地治理,對於建設畜牧業大省、生態大省和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具有深遠意義。據了解,我省西部地區17個市縣鹽鹼化土壤總面積1700多萬畝,佔耕地和草原綜合面積5800萬畝的30.2%。近年來,由於受乾旱少雨、旱澇失調、超載放牧、人為破壞等因素的影響,鹽漬化地塊每年都在擴大,每年退化草原面積達200多萬畝,耕地退化也相當嚴重,風化、沙化加劇了生態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並危害周邊地區生產和生活。而且,大片鹽鹼草地的產出能力越來越低,如果不加速治理,難免造成牧草危機,對我省畜牧業發展構成障礙,影響畜牧業的快速增長。
近10年來,我省僅農業開發就投入6000多萬元改良草場。在鹽鹼草地治理過程中,堅持科技創新,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的集成技術,經專家鑒定,是治鹼改草的重大突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技術迅速推廣,目前運用該技術已有近30萬畝昔日廢棄鹽鹼地變綠茵。
今年,省財政投入資金達到1500萬元,改草9萬畝,涉及松嫩平原鹽鹼草地絕大部分縣。大力興修灌溉、排水、圍欄、牧道等草原田間工程,建立起了田間蓄水、節灌補水、土壤培肥、圍欄封育和劃區輪牧等技術體系,在每年的雨季前大面積補播優質牧草,改良後的草場植被得到了恢復。據統計,全省農業綜合開發草場改良共新增優質草場120萬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