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8月28日電 由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閔惠芬領銜的『敦煌新語』民族音樂會,昨晚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行。
昨晚的工人文化宮劇場座無虛席,在主持人大樹聲情並茂的介紹下,閔惠芬激情澎湃地演奏了東北民間樂曲《江河水》,高胡、古箏二重奏《漁舟唱晚》,以及潮州音樂《寒鴉戲水》。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閔惠芬三次返場,又加演了《賽馬》、《二泉映月》、《草螟斗雞公》等經典曲目。
出身於音樂世家
癡迷於二胡演奏應該說,閔惠芬天生就是為音樂而生的,她所生長的環境,也恰恰配合了這一切。民族音樂圈裡都知道並敬仰著一位名叫閔季騫的先生,他是民族音樂先驅劉天華的再傳弟子,他,就是閔惠芬的父親。
1945年,閔惠芬出生在江蘇宜興灣斗裡的小村,『那個地方山清水秀,我小時候就喜歡到田野裡面去玩,從小就是雞鴨為伴,豬牛為朋。』閔惠芬說自己從小是被音樂『熏』出來的。
『我第一個胡琴是要來的,而且是用癩蛤蟆皮做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據說那是一個藝術師范的老師,他有一手出色的手工技術,很喜歡二胡,就自己做了一把。閔惠芬看到那把二胡,眼睛一亮,斗膽向老師討要,這位老師痛快地將二胡送給了她。閔惠芬從此與二胡結緣。
父親發現閔惠芬原來是如此熱愛音樂,於是決定親自教她拉二胡。那時候,閔惠芬只有8歲。
10天時間,她學會了4首曲子,驚訝至極的父親便安排她登臺表演。不想那一天,閔惠芬拉到第四首曲子時,竟突然忘了,倔強的她拿出來了拉不出來就不下臺的勁兒,急得父親趕緊跑到臺側給閔惠芬提詞。閔惠芬一下子記起來了,興奮地搖頭大喊了一聲『啊』,臺下觀眾哄堂大笑。結果,這第四首曲子,就在觀眾們怎麼也抑制不住的笑聲中拉完了。這次演出,是『大師』舞臺生涯的起點。天纔的第一聲『啼哭』,也並不比別的嬰兒響亮。
在學習二胡演奏的過程中,閔惠芬是絕對的『科班』出身,從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一直讀到大學畢業。美國波斯頓交響樂團首席評論員在報上撰文評價閔惠芬時稱她為:『世界上偉大的弦樂演奏家之一』。
致力於普及民樂
當作自己的責任閔惠芬現在致力於普及民族音樂,這一次來哈爾濱她也是抱著這個目的。她說:『我這次應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和哈爾濱琴寶隆樂器大廈的邀請來演出,就是要讓觀眾近距離地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
幾十年來,閔惠芬到各地大專院校演出,到小學校演出,鑽研各種教學方法,就為了培養起人們熱愛民樂的興趣。
在做兒童音樂普及的時候,閔惠芬來到家鄉宜興的小學校,『為了讓小孩子們聽我拉二胡,我就先「哄騙」他們。』
她問小朋友,『宜興有什麼好東西啊?』一個小朋友說:『茶壺。』於是她就從一個茶壺開始講故事,最後講到大公雞要怎麼叫,青蛙要怎麼叫,她挨個地給小朋友們學。直到『我老了,小鳥叫學不了了,讓二胡來學吧。』一曲《空山鳥語》就這樣拉給小朋友們聽了。
在大學講課又是一番情景,『現在大學生很厲害的,你一定要先「鎮住」他們,我給他們講杜甫的《新婚別》。』
一次,閔惠芬去上海財經大學的大教室去講課。到了那裡發現,一邊是驚天動地的迪斯科音樂,一邊是一把二胡。可是她只拉了一小會兒,那邊沒聲音了,所有學生都跑到了這裡聽二胡。閔惠芬信心大增,給他們講了『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然後趁熱打鐵:『古人應該邁開雙腳去尋找新的知音,就像我現在這樣。』
對於為何不辭辛苦地去普及民樂,閔惠芬說:『假如民族音樂在我們這一代斷層,我們怎麼對得起前人,怎麼對得起子孫後代。』
對民族音樂的貢獻
倡議器樂演奏聲腔化閔惠芬對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貢獻在於,她首演了有史以來最傑出的一批新作品,並倡議民族器樂演奏聲腔化。
為什麼要倡議『民族器樂演奏聲腔化』呢?閔惠芬回憶了這樣一段往事:『毛主席眼睛生白內障那年,中央政治局研究後決定,想給主席增加點娛樂生活,於是要我錄制傳統經典京劇唱腔音樂。這可不是拉伴奏京胡,而是完全用二胡拉唱腔。』
說起對民族音樂的貢獻,閔惠芬謙虛地說,自己只不過是遵照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的三條教導去做的:『民樂要走入尋常百姓家;洋為中用、中西調和;中國民族音樂要與世界音樂並駕齊驅。』
曾經的癌癥患者
如今舞臺上風采依然閔惠芬做什麼事情都特別專注,聊天的時候,她激情澎湃;等到吃飯的時候,她認認真真吃飯的勁頭,決不亞於在舞臺上的專注表演。
閔惠芬說做演員務必要有幾項基本功:『一是要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客隨主便,無論別人安排什麼吃住宿條件,都能從容;二是隨時隨地都能立刻躺下睡著。』閔惠芬曾經一天坐在車上,去五六個地方演出,有時是慰問礦工到礦井演出,有時是到湖上漁船為漁民小學演出,有時沒有舞臺,就在地上鋪一塊紅地毯,演奏幾首曲子,便又要坐車奔下一站。
閔惠芬偶爾在屋子裡面走動,記者發現,她的兩腿粗細不一。她說:『我自己沒有感覺,不過就是別人看著會不舒服,』原來那是她癌癥手術後的刀口導致血液回流不好。
1982年,按閔惠芬的說法,是人們普遍認為民族音樂最滑坡、最低谷的時期,而她,也經歷了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時間。
閔惠芬因為黑色素腫瘤,在5年間做過6次大手術,到了第5年時,醫生都放棄了,『所有人都認為我沒有希望了,可我愛人整日拿著我的CT片到各大醫院前去求助。』終於,現代的科學技術,戰勝了絕癥。
病愈後,閔惠芬被法國總統夫人邀請去法國為世界癌癥病人演出時,她想起了當年與癌癥斗爭的情景,不禁流下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