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9日電 近年來,通河縣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采取政府投資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名城戰略』,圍繞生態園林城、特色精品城、人文景觀城、美化衛生城、和諧文明城打造通河。城鎮建設年均拉動經濟增長2~3個百分點。通河縣先後被評為『全省小城鎮建設先進縣』、『全省城鄉規劃管理先進縣』、『哈爾濱市城鎮管理先進縣』和國家建設部確定的小城鎮建設重點縣。
近訪通河,隔松花江遠眺那座熟悉的小城,一座座新建的高樓勾勒出更具現代感的輪廓線;過江瀏覽兩翼拓展的沿江風景帶,新添的休閑景區、景點,又增了幾許靚麗;走進通河50米寬的中央大街,新整飾的建築立面、店鋪門臉、綠化帶和燈飾,凸顯規劃設計者的時尚大氣。拿出一張三年前通河縣城的照片對比,變化之大,不敢相認,發展中的城建不斷刷新著記者對通河的記憶。
明確思路,把推進城鎮建設作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通河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份,由於過去城鎮建設緩慢,工業基礎薄弱,二、三產業比重過小,農業人口佔全縣總人口比例過大,導致縣域經濟整體實力不強。
過去的通河有首四季歌:『晴天滿街灰,雨天一路泥,冬天冰阻道,春天垃圾成山』。2002年以前,全縣僅通河鎮有白色路面5條,其餘全是土道。每年春季冰雪消融,都要組織各單位、居民拉沙運土墊道。結果道路越墊越高,住房越住越低。每逢雨季,鎮內60%的住戶院內進水,30%的住戶屋內進水。
通河的城建,起步於新世紀之初。通河縣委、縣政府黨政班子認為,解決問題基本出路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城鄉統籌發展,大力推進城鎮化發展戰略,以經濟發展促進城鎮發展,以城鎮化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他們確定了以建設生態環境優良、區域特色明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生態型山水園林城鎮為目標,以『優化環境、提高質量、完善功能、服務群眾、促興產業』為城鎮發展方針,加強『一個管理』(城鄉規劃管理),突出『兩個建設』(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城鎮環保建設),規范『兩個市場』(建築市場,房地產市場),深化『兩項』改革(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國企改革),注重一條路子(走產業化之路),采取多元化投資的城鎮建設發展思路。通過幾年的發展,通河的城鎮建設已形成了『路子新、規模大、環境好、配套全、房價低』五大特點,城鎮載體功能不斷增強,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現在全縣實有建築面積總計已達到74萬平方米,人均建築面積14.8平方米,公共建築面積65.3萬平方米,其中,僅在通河鎮就投資5517萬元新修築白色路面58條,總長31.8公裡。政府投資2397萬元改造危房舊棚戶區973戶,19.5萬平方米,農村磚瓦化率68%。城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為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
由於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小城鎮的集聚功能和區位優勢逐漸顯露出來。全縣興建了與小城鎮規模相配套的農副產品、大牲畜、生產資料、建築材料、服裝百貨等六大集貿市場,也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創造了條件。目前,全縣依托小城鎮建設的各類市場19個,年交易額達5億元,門市房由1997年的200多個增加到1900個,農民進城從事運輸、商貿、服務業人數增加到1.5萬人,城鎮6000多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同時帶來了旅游業的興旺,相繼出現了岔林河漂流、鏵子山旅游區、烏拉渾旅游區、二龍潭旅游區、大通河旅游區、太平山旅游區,年創收達上百萬元。
高起點起步,高標准推進,加快城鎮建設步伐
在實施城鎮建設過程中,通河結合縣情實際,充分考慮城鎮的長遠發展,考慮未來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劃調整的方向,確立了一個中心(通河鎮)、三個重點(清河鎮、濃河鎮、鳳山鎮),做到統一規劃,分步開發,協調推進,使城鎮建設順應時代發展需要。
創造一流人居和發展環境,不斷提昇城鎮建設品位。通河借鑒先進經驗,發揮自然優勢,按照先造景、後造市、再造城的城建理念,打造綠色城鎮,建設綠色通河。在改造縣城通河鎮老城區的基礎上,加強工業小區、城北新區的規劃和建設,擴大城鎮規模,建設標准化的居民住宅小區,打造休閑娛樂區,著力打造沿江風景帶,通河城鎮建設的品位不斷提昇。同時,不斷做大清河鎮、濃河鎮及鳳山鎮的城鎮規模,增強其綜合功能,促進農業產業化、農民市民化,加快全縣城鎮化進程。
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幾年來,通河縣投資2100萬元鋪設地下排水乾支線3700延長米;投資500萬元改造了供熱管線,新增供熱面積24萬平方米,每條街都預留了煤氣管道位置;一次性投資600萬元,拆除空中強弱電網絡,所有的通訊光纜、供電線路能地埋的地埋,能移到背街的移到背街,空中不留『蜘蛛網』。城鎮道路全部實現了白色化,鋪裝了人行路,安裝了路燈,建廣場2處5萬平方米。實施了城鎮綠化、美化、香化、亮化工程,栽花種草達30多萬平方米,植綠化樹2.5萬株。
2002年以後,通河縣投資6千萬元,實施『雙十』工程,即『十條道路、十項公益事業』。通過『雙十』工程的實施,使縣城中心鎮整體功能和品位全面昇級,成為一個功能分區合理、市場建設配套、文娛設施齊全的綜合性城鎮。2003年又加大了城鎮建設力度,實施了『雙九』、『九八』工程,以城鄉道路建設,縣城中心鎮沿江高層商服建設、城北新區安居工程、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等為重點,修白色路面16條9000延長米,使通河鎮道路全部硬化,移栽大樹5000餘棵,鋪設綠地4600平方米。
今年進行的『1718』工程,即17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18項城市建築,總投入9389.2萬元。目前,各項工程進展順利。
市場化推進,城鎮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
城鎮建設發展快與慢關鍵在資金。通河按照市場經濟的思路開發建設城鎮,采取政府、集體、個人投資相結合的辦法,培育多元投資主體。
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小城鎮的道路、給排水、通訊、電力、保潔、保綠等基礎設施和公益性設施建設。幾年來,先後出臺了51項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開發的優惠政策,通過在動遷上給予優惠,在建設項目審批上簡化手續,在規費收繳上減免費用,有效地鼓勵了建設者。
靠招商引資吸引外部資金。通河在招商活動中,把加快城鎮招商開發建設作為主攻重點,想方設法吸引外資,通過政策優惠,服務優質,讓開發建設者獲利,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種關系引客戶搞開發,用寬松的環境吸引開發商投資建設,運用經營城市手段,積極培育土地市場,為城鎮開發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幾年來,全縣累計完成城鎮建設項目597項,累計引進資金36億元。去年,韓國客商、天津美震有限公司、遼寧省朝陽市富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營口興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大連匯海有限公司等國內外大公司、大企業紛紛來投資開發。
靠內涵挖潛聚集內部資金。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支持個人和集體共同開發,建成後經營權及相關收益歸投資者所有。全縣城鎮居民在13.6億元的儲蓄存款中拿出4.7億元購買集資樓、住宅樓,佔城鎮建設投資總額的60%。縣委、縣政府積極號召有實力單位參加城鎮開發建設,在動遷、規費收繳、手續辦理等方面,提供優惠和便利。對涉及一些部門的建設項目,鼓勵他們顧大局、講奉獻,做到『誰的孩子誰抱』。全縣電網和通訊線路改造,僅電業局、電信局就拿出資金900多萬元。全縣74個部門和個體私營業者,投資7260萬元開發建設了9.4萬平方米的商住樓。
主動工作爭取國家資金。通河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的機遇,由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出面,找市、跑省,多方聯系,爭取資金支持,在輸變電工程、城鄉電網改造、郵政通訊、上下水工程等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上累計爭取資金2.1億元,佔投資總額的22%。
今年,計劃投資9.58億元修建的松花江公路大橋項目、沿江高層商服大樓建設項目等為代表的大項目的開工建設,標志著通河的城鎮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