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9日電 依蘭縣愚公鄉新宏村在村內道路建設上采取『不大包、自備料、租設備、僱工時』的方法,每平方米造價僅為58元,投入105萬元,就完成了1.8萬平方米白色路面硬化工程。
新宏村是依蘭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今年的村內道路建設任務為主屯兩縱五橫7條白色硬化道路,總面積1.8萬平方米。如果按照常規80元/平方米的市場發包價格,總需資金144萬元,村民壓力很大。為此,村民在依蘭縣幫建工作組的支持和配合下,探索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節儉築路法。
自力更生『不大包』——對於技術含量不高的修路工程,由群眾自己乾,不外包。對有一定技術含量、農民自己乾不了的活分項小包,減少中間環節,把各項投資壓縮到最低限度。7條道路中村內0.5萬平方米的中心路由愚公鄉政府負責施工;其餘6條1.3萬平方米巷路由幫建工作組負責組織施工,牽頭單位水務局協調相關部門成立道路建設施工隊,負責道路的技術施工和質量管理;新宏村負責拉運砂石、鋪裝墊層和修砌邊溝。
齊心協力『自備料』——新宏村對修路用料實行費用包乾,由鎮村和幫建部門直接從廠家購回,打墊層所需中沙、碎石共計3000立方米,全部由水務局免費提供,村委會負責組織農民出車運到村裡,齊心協力投工投勞。目前,已備砂石料1萬立方米。
四方求借『租設備』——鄉政府和幫建工作組牽頭單位水務局積極協調,向有設備的關系單位求借,對攪拌機、壓路機等借不到的向有設備的工程隊租用。
精打細算『按工時僱工』——對技術要求較高的工序,自己完成不了的,按照每平方米工時費15元的標准按工計酬僱工完成。對於拉運砂石、鋪裝墊層、修砌排水溝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一事一議,由村民義務獻工完成。
新宏村實行一路一卡制,建立施工檔案,還成立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監督道路建設質量,把村內道路硬化工程建成了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