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2日電 題:讓紅絲帶飄揚起來——訪東北第一個民間防艾宣傳員
黑龍江晨報記者李玲
今年45歲的施煜民,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工人。1997年起,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哈爾濱的男男同性戀者後,他慢慢熟悉了這個圈子中的人。在經歷了朋友因患艾滋病去世的變故後,他走上了義務向男男同性戀者宣傳艾滋病防治的道路。2001年他以個人的身份參加了第一屆中國艾滋病、性病防治大會,成為了東北地區第一個民間『防治艾滋病宣傳員』。2002年8月6日,他被黑龍江省艾滋病監測中心聘為聯絡員。2006年8月又被中華紅絲帶發展協調委員會聘為終身榮譽會員。
朋友患艾滋病去世走上了義務宣傳路
施煜民告訴記者,1997年,哈爾濱出現了第一家以同性戀為主題的『飄吧』。當時他在這家酒吧中當主持人,也是從那時候起他開始接觸男男同性戀者。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去宣傳防治艾滋病的意識。直到1998年,在酒吧中工作的一名吧員『小豆子』(也是一名同性戀)總是不斷地發低燒,半年多以後『小豆子』就去世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小豆子』患的就是艾滋病,但是隨著對艾滋病認識加深,他覺得『小豆子』很可能就是他認識的第一個艾滋病病人。施煜民說:『如果「小豆子」能夠早些懂得艾滋病的防治方法,在進行性接觸的時候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他是不會那麼早就離開人間的。』
也就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有意識地向周圍的人宣傳艾滋病的防治方法。2000年,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的兩名工作人員來哈爾濱搞男男同性戀調查,施煜民當時在道外區開了一家萊德曼酒吧,他幫助工作人員找來了150人接受調查。當時一共查出了5例,男男同性戀艾滋病的患病比率為3.3%,這個比率在當時是非常高的。
賺的錢幾乎都花在幫助艾滋患者身上
施煜民原本是一名工人,1995年時他買斷了工齡得到十多萬元現金,他用這筆錢開起了酒吧。雖然這幾年他一直在開酒吧,但是不但沒賺到多少錢,反而還搭進了不少積蓄。這些錢幾乎都花在幫助患了艾滋病的男男同性戀者身上。
施煜民說,這些年來他幫助了10多名男男同性戀的艾滋病患者,為他們提供生活費用。還為男男同性戀者提供各種檢查、治療費用,為此已經花去了10多萬元了。
施煜民告訴記者,曾經有一個在他的酒吧演出的演員小飛(化名),在去北京後被一名外國人傳染了艾滋病,當他回到哈爾濱的時候已經是身無分文了。小飛找到老施,說這種病根本就治不好,他想自行離開這個世界。老施將他留了下來,負擔他的生活費用。為了不讓酒吧裡的其他人歧視小飛,施煜民每天與他一起吃飯、為他夾菜。半年後小飛去世了,老施又幫忙料理他的後事。
對於這個敏感話題人們正在慢慢接受
施煜民說,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改變,普通市民對於同性戀人群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他纔能站出光明正大地搞調查,向男男同性戀者宣傳防治艾滋病的各種知識。但是在過去,只要說自己是一名艾滋病宣傳員,人們都會誤解他就是一個艾滋病人。
施煜民告訴記者,過去省市疾控中心對男男同性戀者搞艾滋病的調查時,雖然是以匿名的形式,發給每個人一個卡片,以字母或數字來作為每個接受檢查人的代號,讓他們一周以後打電話詢問結果。但即使是這樣,大多數人仍然不願意接受檢查。他們自己搞問卷調查,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塞給來酒吧的客人,即使是不記名仍然沒有多少人願意填寫。這說明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接受程度仍然很差。
施煜民說,通過這些年對男男同性戀者的艾滋病防治宣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過去來他酒吧的客人,施煜民硬塞給他們安全套都沒有人敢要。可是現在,來這裡的客人會主動向他索要。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加強了。 施煜民說,今後他還會一直義務宣傳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在他的酒吧,每賣出一瓶啤酒、飲料,他就會捐出0.5元錢來幫助這些患了艾滋病的男男同性戀者
資料:
紅絲帶是關注艾滋病防治問題的國際性標志,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會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齊聲呼吁人們的理解,一條長長的紅絲帶被拋在會場的上空,支持者們將紅絲帶剪成小段,並用別針將折疊好的紅絲帶別在胸前。後來,許多關注艾滋病的愛心組織、醫療機構、諮詢電話紛紛以『紅絲帶』命名。紅絲帶逐漸成為呼喚全社會關注艾滋病的防治問題,理解、關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國際性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