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4日電 漠河縣怎樣靠『北』揚名,突出特色旅游?縣委書記王秀國介紹說:『有優勢纔有競爭力,有特色纔有生命力』。這是漠河從林區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會。
這個縣在發展旅游業中始終堅持依托獨一無二的地緣優勢,借北揚名,突出特色,樹立『神州北極』的品牌形象。
一是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大搞招商引資。通過實行市場化發展,吸引了浙江金馬控股集團、全國500強企業卡森集團等企業投資漠河,發展旅游業,使旅游配套服務功能得到了逐步完善。開發建設了中國最北一家、李金鏞祠堂、黑龍江源頭等6大景區,40餘處景點。二是突出北極、界江、森林、冰雪、源頭、邊貿六大資源優勢,冬季以冰雪為主,夏季以森林觀光、避暑度假為主,推出了國人找北游、黑龍江探源游、古黃金之路探秘游、中俄界江游等旅游精品線路。開發了水晶制品、金箔畫、樺樹皮工藝品等八大系列400多個品種,形成了具有北極特色、林區特色和較高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三是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北極光節』、『冰雪文化節』、『中國漠河國際冰雪汽車挑戰賽』等有利契機,以節造勢,吸引八方來客。還與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等3地(盟)市締結『興安生態旅游聯盟』,與海南省三亞市締結了旅游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形成了『南有三亞,北有漠河』旅游品牌。
王秀國高興地說,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交通、通訊、娛樂、餐飲等諸多行業,拉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旅游直接從業人員2300多人,季節就業和間接就業人口達7000多人,餐飲服務業550多家,比2002年增長40%;2005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比2002年增長60%,佔全縣GDP的35%,三產稅收佔地方稅收的30%以上。同時也帶動了特色經濟的發展。圍繞旅游市場的需要,縣委、縣政府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旅游觀光型農業,大量種植香瓜、西瓜、草莓等特色作物,重點發展以狐、貂和鹿為主的特色養殖業,帶動了家庭種植業、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形成了以北極藍莓、北極泉礦泉水、北國紅豆和蕨菜等產品為主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加工業,使山特產品、野生漿果加工業逐步實現了規模化和產業化。旅游業的興起,還帶動了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的不斷昇溫,推進了對俄農副產品、森林采伐和加工出口三大基地建設。3年來,口岸過貨量累計實現22.6萬噸,完成境外木材生產11.5萬立方米,實現貿易額1164.2萬美元。隨著漠河知名度、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八方客商前來。3年來,該縣簽約並實施重大項目34個。總投資2.38億元的漠河民用機場建設項目已於今年6月21日開工建設,2008年可建成通航。機場的建成,將極大改善制約漠河旅游發展的交通瓶頸問題,促進漠河旅游業大發展。
王秀國說,近年來,漠河縣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憑借獨特地理位置,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多方開發旅游景區景點,全力打造精品旅游項目,叫響了『中國漠河———神州北極』旅游品牌,生態旅游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