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香格裡拉親水廣場融入城市文脈服務市民生活
2006-09-04 16:13:5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履臻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4日電 近日,香格裡拉大飯店與松花江公路大橋之間出現了一座掩映在綠樹婆娑中的休閑廣場,行走其間,頓覺豁然開朗,神清氣爽。這座廣場為沿江景觀帶這條華麗的『珠鏈』又串上了一顆耀眼的明珠。

  因勢造景

  與自然環境形成完美融合

  首次來到新落成的香格裡拉親水廣場時,眼前不由為之一亮:原來雜草叢生,破敗不堪,堆滿建築垃圾的衛生死角不見了,代之以石板鋪地、綠草如茵、曲徑通幽的休閑廣場;原來突兀刺眼的水泥建築和鐵皮房子不見了,代之以黃牆壁、綠尖頂、窗戶狹長、回廊和檐下裝飾著木制蝴蝶花樣護板的傳統歐式建築;原來阻擋視線、阻隔交通的高牆柵欄不見了,代之以可行走、可休憩、可極目四望的開闊空間。與此同時,設計建設者們充分保留了原有的防洪通道功能。

  從友誼路一側拾級而上,城市的喧囂立刻被拋在了身後。穿過一片圓形的小廣場,繞過一排挺拔的楊樹林,江畔美景一覽無餘。在廣場東、西兩側,兩座精美的歐式建築更為整個廣場點了睛、提了氣。這兩座具有哈爾濱傳統特色的小樓,『前身』一個是泵站,一個是旱廁。

  經過此地的人們,或徜徉其間,或閑坐廊下,頗有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更讓人驚嘆的是,雖然這是一座新建成的廣場,但由於設計建設者匠心獨具,整座廣場濃縮了城市的氣質和風格,又與周圍環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人感覺它仿佛已經存在了很久。

  延續文脈

  精品思想帶來的人文關懷

  事實證明,只有長時間地醞釀和反復推敲纔能推動一件精品的誕生。香格裡拉親水通道·休閑廣場的建設過程耗時108天,留在設計施工者們心目中最深的印象就是其間20餘個日日夜夜無止無休的探討和爭論。

  建築是城市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一座城市的建築以及建築所構成的景觀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主體景觀,構成了人們對這座城市最直接的印象。哈爾濱的建築有輝煌的歷史,有無數讓我們引以為自豪的精品建築,這些建築構成了哈爾濱與眾不同的優雅風格。新建的建築對這種風格是繼承發揚還是削弱破壞,是每一個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建設者時時刻刻都在考慮的問題。特別是在一個城市建設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時期,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未來城市的面貌定型和風格傳承尤為重要。

  要建就建『留得下,拿得出』的精品。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香格裡拉親水通道·休閑廣場的設計施工既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突破。作為城市公共設施,休閑廣場和親水通道的設計不但關系到城市整體風格的延續傳承,同時也是廣大市民工作和生活的載體。因而,最大限度地讓市民滿意就成為設計建設者的初衷。

  這樣一個不大的工程設計方案,竟經過難以確記的數次更改。市建委有關同志說,他們力求每一個細節都要達到完美,甚至不惜推倒重來,直到求證出一個完美的答案。

  從入口緩緩上昇的石階到廣場上每一塊石板,從全程無障礙設計到樹陰與長椅的搭配,從小品建築的每一個細節到花草樹木的錯落分布,在廣場上處處可以感覺到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

  貼切精致

  百姓要的『就是這個味兒』

  『符合城市的風格,就是這個味兒!』一位正在園內散步的老大爺提起親水廣場贊不絕口。這位老大爺姓張,家住公路大橋附近。廣場可以說是他看著建起來的。他和住在附近的幾個老鄰居幾乎每天來看,越看越對脾氣。他說:『老百姓看不明白什麼風格,什麼流派,重要的就是感覺。老哈爾濱的建築就該是這個樣,這樣的地方多建幾個,哈爾濱就更好看了』。張大爺說:『他在江邊住了幾十年,雖然處在繁華地帶,但這裡一直是個死角,是個僻靜的亂石堆,一早一晚單個人都不敢來,現在可好了,雙休日還有新婚夫婦來拍錄像呢。』

  過往群眾都對這座廣場的設計、建設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最興奮的要數家住附近的居民,他們說,以往從九站街到公路大橋間兩公裡多都沒有一條直接通往江邊的路,現在上江邊可方便多了。難得的是這裡不單純是一個廣場,一個通道,而且處處透著精致,處處讓人覺得舒服,將來市民的休閑空間就應該建成這樣。

  夜以繼日置身於廣場設計建設中的市建委工作人員高興地說,這片佔地近兩萬平方米的廣場建得如此精致、優美,其實沒花多少錢。除最大限度利用現有綠地外,地上鋪的石板、圍砌花池的條石和大理石,草坪裡的噴水嘴和草坪燈,都是市政建設中別處換下來的。兩座建築中的一座是利用了原來的泵站;一處是拆除了原有的旱廁,還建的水衝式公廁。將來,還要在廣場周邊增加更多的休閑功能區。

  人本設計,優美精致,香格裡拉親水通道·休閑廣場為哈爾濱市城市公用設施建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本。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