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5日電 即將消失的貧民生活線——『安紅鐵道』揮別祖輩生活
若不是近3公裡長的『安紅鐵道線』及其沿線地區拆遷,許多不了解它的市民不會知曉這裡曾是哈爾濱市鐵路運輸的重要通道。如今,時代發展要求它退出歷史舞臺,而那些有關這條鐵道線的往事卻似刻在了沿線居民的心上,揮之不去。
『安紅』曾養活車輛廠14000餘職工
說起『安紅鐵道線』,哈爾濱車輛廠63歲的老工人楊忠恕感觸頗深。當年,他聽老人們說,哈爾濱車輛廠最早是俄國人經營的,中國工人領的薪水都是盧布。1978年,按照上級的指示,楊忠恕從哈爾濱煉油廠轉到道裡區車輛廠工作,當時,車輛廠職工達14000多人,而這條鐵道線就是工廠運轉的心髒。工廠的任務就是按照鐵路局的要求,接收從全國各地運抵哈爾濱火車站的壞損機車,並迅速檢修。每天,『安紅鐵道線』上的火車都往返四五趟接送等待修理的壞車,最多時,火車頭掛上24節車廂一天不停地跑都忙不過來。1979年前後,隨著檢修車輛的增多,工廠規模越來越大,於是,廠裡的老技術員帶頭嘗試開發新項目,不久,嶄新的煤礦自翻車誕生了。『安紅鐵道線』在之後20年裡又增加了一項新工作——源源不斷地將車輛廠生產的自翻車送到祖國各地,這種盛況一直持續至上世紀90年代。此後,車輛廠又生產了一批客運機車,十分暢銷。2002年車輛廠搬遷後這條鐵道徹底廢棄。楊忠恕說,出於對工廠的留戀,重選住房時他還是決定留在鐵道線附近生活。
祖孫三代人同住鐵路旁
家住安信街的楊福同老人今年已經78歲了。4日上午,老人步履蹣跚地來到『安紅鐵路線』旁,默默地看著大鏟車將這裡的鐵道線拆除,據了解,這是老人幾個月來第一次下樓。
『50多年前,我20歲出頭,為了到標牌廠上班方便,就在大同街(現在的新陽路)邊鐵道旁安了家,當時,鐵道線一側是由木屋組成的雜貨市場,另一側是一片菜地。』50多年前的情景楊福同還歷歷在目。
據楊福同回憶,當年,安信街附近鐵道線兩旁的木屋多為店鋪,賣日雜的、彈棉花的,夏天漏雨、冬天透風,根本無法居住。許多窮人買不起房子,無奈之下只好住在這裡。窮人中有點兒錢的人家,將房子的木板中間裝上鋸末子,再將一條條窄木板釘在牆上,屋子也就暖和多了。而楊福同家很窮,只能在牆上貼層泥巴,再糊上報紙,勉強住著。楊福同說,房子簡陋還不算什麼,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火車經過時巨大的震動和聲響,再加上這一地區沒有下水道,糞便、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在鐵道線旁,生活環境真實糟透了。上個世紀60年代,鐵道線旁的環境得以改善,每天都會有一輛馬車拉著鐵箱子來收生活垃圾。1988年至1989年間棚戶區動遷,楊福同一家回遷到新居。現在楊福同的孫子都快結婚了,他們家仍舊沒離開這裡。
鐵道旁『野孩子』當家
58歲的付殿義打小就生活在『安紅鐵道線』旁,回憶兒時往事時,他那快樂的神情依然像個孩子。『那時我十一二歲,因為大家都是窮人家的孩子,所以玩耍的內容也是很特別的。』付殿義說。
付殿義印象中的『安紅鐵道線』是個美麗的『花園』,他說,在他小時候,鐵道兩旁長滿了美麗的小野花,十分漂亮,盡管大人們總叮囑不要到那裡玩耍,但幾乎沒有孩子聽話。據付殿義講,每天放學後,他就和三五個小伙伴趕到鐵道線旁等火車,為的是爬上火車偷樹皮,他們趁開火車的師傅不注意,便跳上火車車廂,敞棚的車廂裡裝滿了巨大的圓木,大家每個人負責一棵,用小刀一點點的往下扒樹皮,眨眼間就能扒下一大捧帶著清香味的棕色樹皮,然後他們將樹皮裝進事先准備好的口袋裡,在火車即將到達目的地前下車。付殿義說,工廠看貨的叔叔們對他們這群孩子還是很寬容的,知道他們扒樹皮是為貼補家用,明明看到他們爬上火車卻裝做沒看到。每次付殿義和小伙伴都是滿載而歸,每爬一次火車,扒下的樹皮足夠家裡一兩天燒火用的。
付殿義說,每到冬天家裡會變得很冷,又沒錢買煤,幸好有了這條鐵道線,開往附近『煤九商店』的滿載著煤塊的火車,在行駛過程中會落下許多煤塊和和煤球,孩子們就去拾。大冬天裡,付殿義和他的伙伴們常常累得滿頭大汗,但拾到煤回家的喜悅令他至今難忘。
守護在鐵道線上的人家
現在,『安紅鐵道線』的拆除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在安國街道口往陽明街方向五六百米的鐵路沿線上,記者看到,約有五六十戶平房緊密地連在一起,在兩側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棚戶區。大部分人家已經搬走,鐵道線旁邊布滿磚頭瓦礫,棚戶區裡僅剩幾戶人家沒有搬。
據今年73歲的王淑珍介紹,『安紅鐵路專用線』主要供哈爾濱車輛廠、道裡木材供應站、工程貨場、哈鐵材料廠、正陽河木器廠運送貨物。從火車站6號門出來,橫跨道裡區大民興街、新陽路、安國街、河鼓街等街道,沿途有20餘個道口。她的老伴張立福,曾在『安紅鐵道專用線』安國街道口職守了近50年。
王淑珍說,鐵道線沒廢棄之前就有這片平房,她家已經在這裡住了10多年了。這片棚戶區夏天蚊蠅肆虐、冬天冷如冰窖,她也希望這裡的環境早日得到改善,可讓她擔心的是,這裡拆遷後,她就無家可歸了。
王淑珍的家距離鐵道口不足兩米,推開一人多高的木板門,迎面是一間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窗口堆滿了雜物,遮擋了屋內的光線,屋子裡又陰又黑。進門是一個四五平方米的小廚房,除去爐子和灶臺佔據的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行。一間10幾平方米的臥室裡,一件老式的立櫃,一張木板床,一張小飯桌是老人的全部家當。
據王淑珍介紹,她的老伴張立福為人老實憨厚,50年裡兢兢業業地職守在鐵道口。王淑珍回憶說,二十幾年前的一天中午,張立福值中午班。一列火車即從地道街方向開過來了,他像平時一樣按下電動攔門。大部分市民都自覺地停下腳步,可是一名中年婦女卻非要騎自行車從攔門縫隙中擠過去。張立福見狀,趕緊跑過去攔住對方,並告訴她這樣做很危險。由於這名婦女車速太快,將張立福撞到在地,而就在這時火車呼嘯而過。
事後,那位中年婦女非但不領情,還稱張立福碰壞了她的車,非要他賠償損失,還企圖打他。王淑珍說,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可張立福沒有一句怨言,一直到1995年,他患上癌癥,纔得以休息了幾個月。